转学多,流动性大,国际化学校真的是个“牢固”的选择吗?

  • 时间:
  • 浏览:156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前几天,和女儿一起翻看她学校前几年的year book,她感伤很多多少以前的同学都脱离了。

女儿在国际学校念书已经迈进了第七个年头,看着她身边的同学来来走走,我们似乎已习以为常,总以为国际学校就应该是一个流动的大家庭。

但仔细想想,当初我们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图的其实是个牢固。一路从幼儿园读到高中结业,对家长来说,没有了中间层层择校的烦恼;对孩子,没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安牢固稳的,多好!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来了,又脱离了,我开始思考,国际学校真的是个牢固的选择吗?为什么身边那么多人反而选择了不停地为孩子变换学习情况?

文/Beth

编/Daisy

图/Pexels

原文刊自菁kids

2020-2021《择校指南》

1

读个好点的公立小学、公立中学,然后考个海内的好大学,或者外洋的大学,应该是大多数家长心中的传统计划。这一路上,目的明确,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坚定地走下去就好了。

可是在国际学校,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却看到,脱离的不都是那些在中国短期事情的外国家庭的孩子。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那些力争为孩子钻营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学习情况的家庭。

有的孩子从一所国际学校转到另一所国际学校,因为每所国际学校的关注点有所差别,抓学习的松紧水平纷歧样。

有的孩子甚至在小学阶段就被怙恃早早地带到了外洋学习,因为需要提早适应情况。另有的孩子转去了双语学校,因为怙恃以为在国际学校里中文学得不够扎实。

另有的孩子在到场尺度化考试补习班,随时准备着申请外洋的中学,但又因各国留学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学结业后是否有时机留在外洋事情等因素困扰,不得不暂时张望、求解。

突然之间,你会发现身边的家长们都是那么的勤奋,他们似乎永远不满足于已经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情况,永远在奔着更好的偏向走着、探索着。

对他们来说,仅仅追求结果的提高,那只是短期的一个小目的,恒久目的则是为孩子提供越发辽阔的生长空间。而这些,是我当初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时完全没有思量过的。

2

也许,作为家长,我太佛系了。一路在国际学校念到高中结业,然后出国读大学,原来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当你看到身边的家长都越发有追求,为了造就孩子都越发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时机时,由不得你不紧张、不焦虑。

究竟,人都是有从众与攀比心态的。就像前些日子很是火爆的顺义妈妈的文章,虽然夸张,但也或多或少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国际学校学生的状态及家庭的教育观。

当我们谈起择校(非公立)时,到底意味着什么?宽松快乐的学习情况,淘汰孩子的学习压力?多语言教学情况,课内就轻松搞定一门外语?差别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思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在气力?

以后能够顺利地进入外洋大学念书,如果能有扎根外洋的选择权固然更好?这些似乎都已是老生常谈。

萦绕于耳旁更多的则是那些,要不要提前送孩子到外洋念中学,或者小学?是送孩子去外洋念书,还是举家去外洋生活?去英国还是去美国?似乎在孩子求学的门路上,问题永无止境。

3

其实也不是要吓唬正在择校的家长们,想必大家都比我想得久远,孩子的教育无非就是一场在历程与目的间彷徨的旅程。

如果目的是清华北大,那便争取从小就把孩子送进优质的公立小学和中学,然后抓好结果即是了。

如果目的就是躲开传统的教育方式,那么找一所适合自家孩子的双语或国际学校,然后踏踏实实地申请一所外洋大学、挑个喜欢的专业,似乎也没那么庞大。

然而,在国际学校这条门路上走出来的人究竟还是少数,关于孩子的未来,作为家长,我们不太能看得很清楚。我们无法预知在第三文化下发展起来的孩子以后会越发适应在那里生活和事情。

我们会不自觉地推测,如果提前把孩子送到外洋读中学甚至小学,会有利于淘汰文化差异,资助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降低文化上的水土不平。

固然了,这些不仅仅是推测,哪个家长身边没有一两个已经带上孩子早早出国求学,然后回来苦口婆心地劝你一定要早出去的熟人呢?

也许正是因为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未知数太多,家长们才会格外勤奋,不停地探寻更好的可能性。

亦或是被周围勤奋的家长们和摸透了你心思的教育留学机构们一路推着,也逐步地偏离了当初的简朴目的。可是,谁没有调整偏向的时候呢,许多事也未必一开始就想得明显白白。

前几天和一个妈妈闲聊,她的孩子在美国某所知名大学读本科,专业是社会学,自己选的,因为喜欢。

邻近结业了,却不知道以后可以做什么事情,同时还面临着无法留在美国事情的严峻形势。

类似这样的情况,都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家长们尽自己所能为孩子铺就一条平坦、阳光的求学之路,为他们定下偏向与目的,但最终走下去和面临未来的只有他们自己。

我们支付再多努力,也无法保证他们一路流通,结业后找事情时不遇到难题。

这么看来,择校,只是孩子学习门路上的一个转折点而已,以后另有可能面临种种分叉路口,我们很难说哪条路走下去会更好。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坚决拥护海内公立教育的朋侪,突然之间就把孩子送到了外洋读中学,用他的话说,再也回不来了。

选择不分好与坏,只是给孩子提供了多一种履历。择校也是如此,为孩子选择一所差别的学校就是又多了一段差别的体验。其实,对孩子,似乎就这么简朴。

刘莹(Beth)

皇城根下长大的北京人,在职场摸爬滚打近20年后,回归家庭陪同女儿配合发展。爱念书、爱学习,更爱研究种种教育理念,崇尚自由平和的养育方式,现在是一名美国正面管教认证家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