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农业”,不是“工业”

  • 时间:
  • 浏览:206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 泉源:《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教育”的泛起,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只管任何新技术都不会直接导致学校的消亡,但未来的学校可能会和现在的学校截然差别,创新将会成为学校存在的唯一理由。

在这个大配景下,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治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富厚多样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案例,如深圳南山实验教育团体、哈尔滨香滨小学等。

与此同时,另有更多的学校在信息化探索中遭遇逆境:教学效果不显着,信息技术的使用率不高,花费大量资金买来的设备沦为“花瓶”,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饱受质疑。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用互联网思维革新学校,扩大教育服务的有效供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越发适合的高质量教育。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农业”,不是“工业”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可穿着设备、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技术取代西席”、“学校最终会消失”等看法甚嚣尘上。

几年前,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轻松战胜韩国围棋妙手,再次点燃了技术乐观者的热情。有人提出,要使用人工智能来研发教育机械人来给学生授课,人工智能可以教的更好,西席将彻底失业。

但经由一系列研究发现,效果令人遗憾,现行的教育方式并未因为电脑的介入而发生太大改变,学生在教学中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职位。

从全球规模看,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一直走在前列,美国政府尽心尽力地推动新技术进入学校。2001年,美国中小学校的网络化水平达99%。

2013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毗连教育”(ConnectED)计划,推动高速网络和最新的教育技术能够进入校园。[1]可是,美国教育部对2.1万名中学生所作的抽样测试讲明,“当前中学生的阅读与盘算能力和30年前相比没有显着差异”。

2015年9月,OECD公布了学生数字化技术评估陈诉《学生、电脑和学习:缔造联系》显示[2]:部门国家虽然在教育上增强了对信息化的投入,可是学生的阅读、数学及科学测试效果成效并不显着,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用好信息化的方法。

从某个角度讲,技术肯定会替代西席的部门职能,好比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学习历程举行跟踪,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让西席从学情分析的苦海中脱离出来。

类似这些事情,技术显然会比西席做得越发精彩。究竟在传统条件下,面临班上几十名各具特色的学生,西席基础无法完成一对一的学情分析,他们只能依靠履历做出大致的推断。

但对于技术来讲,一小我私家和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成千上万人,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只要有合适的分析模型,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客观的判断。当人们试图用技术手段去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时,其自己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教育作为一项极其庞大的社会系统,每一次的师生对话都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教育充满了无限可能。

不行否认,技术在某些环节上具有优势,可以对尺度化流程举行优化,好比试题分析、学情监测、数据统计等。

但在教育最焦点的不确定性眼前,西席所具有的能力远远凌驾技术。他可以灵活地处置惩罚种种庞大问题,尤其对于一个富有缔造力的西席来说,他完全可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更好地处置惩罚问题,而技术则只能在现有模型框架下去明白息争决问题。

只管技术已经可以取代人类去做许多事情,甚至在许多方面都比人类做得更好,但它却难以取代西席与学生举行心与心的相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业产物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气力。

对于这种内在气力,外部情况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有履历的农民都明白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的生长。[3]

只管“互联网+教育”带有显着的技术性,但其本质还是教育,每项技术的引入和应用都不能脱离教育这个语境,否则就会陷入过分技术化的泥潭。

所以,“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也是“农业”,而非“工业”,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尺度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设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

技术能够取代的只是旧行业中的机械劳动,把西席从教育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神去做那些富有缔造性的事情。

当技术可以资助西席更好地明白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西席就可以专注于课堂教学创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到那时,真正的因材施教将会酿成现实。

二、“互联网+教育”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

当“互联网+”遇到教育时,决议成败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说到底,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生长,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4]

从基础上讲,教育的信息化是整个社会向信息化转变的一个缩影,“互联网+教育”是一个不行逆转的时代潮水。

在推进历程中,要切实以学生生长为本,遵循教育教学纪律和学生生长纪律,灵活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努力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创新,而非只见“物”不见“人”,把学校酿成新技术的试验场。

大量的实践证明,技术的先进与否既不能权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崎岖,更不能权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崎岖。

笔者曾经在美国考察过一所名叫HTH(High Tech High)的公立特许学校,走遍整个校园也没有发现一件令人线人一新的高端技术设备,但他们先容教学时却着实让我们另眼相看。

HTH学校提倡新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于知识的相识和知晓条理,要能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西席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把学科知识整合后开发出245个主题项目,并建设了配套的课程网站,学生使用种种科技手段开展主动的、探究式的、明白性的学习。

同时,他们认为,如果学生想要酿成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的话,他们就必须知道工程师和科学家是怎样事情的。只管学校教育里会有许多数学、科学的观点,但如果没有看到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如何事情的,那这个观点就是抽象的,也是无法与真实世界建设毗连的。

因此,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四到五周的实习期,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与工程师、科学家一起在实验室事情的时机。

在整个学习历程中,学校勉励学生使用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用到平板电脑,也可能会用到3D打印机,但所有的技术都没有对教育运动带来“胁迫”,每个学生都是自然而然地使用技术去学习。

在HTH学校,技术既是无处不在的,又是令人难以察觉的,当技术彻底隐身于教育的背后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才会实现深条理的融合。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未来的生长偏向是通过教学历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所在。[5]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研究协会曾经对12个国家和地域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举行观察,效果显示[6]:平均只有49%的数学课堂和62%的科学课堂应用了信息技术,但这些教育系统险些100%都具备了盘算机和因特网。

与总体的教学导向相比,应用信息技术的西席行为还较传统,信息技术应用并纷歧定会带来与21世纪教学法相一致的教学革新。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用新教育来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加速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条理融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生长;

另一方面,高度关注西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没有未来西席就没有未来教育,资助西席获得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勉励西席使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厘革。

三、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

“互联网+教育”要想取得乐成,就不能停留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缝缝补补,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联网思维革新学校,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应方式。

今天,互联网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背后蕴含着一种新的生长理念和实践范式,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台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用等六大特征。[7]

相对来说,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是基于资源稀缺的一种线性思维模式,从A到B到C到D,其中存在天然的逻辑关系,其特点是追求效率、尺度和规模。

而互联网思维是基于资源丰饶的一种立体网状思维,从A开始即有多种选择,其特点是追求快速迭代、颠覆创新。

所以,“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8]

(一)打破关闭的办学体系

传统学校是一个相对关闭的圈子,学校的课程、师资以及种种设施设备都是私有的,无法被外部社会广泛共享,只管每位学生都希望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所垄断。

现在,这个局势正在发生改变。在慕课、微课程的打击下,课程资源开始共享,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在网上找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只管现在的优质课程资源还不够富足,但未来我们将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一门课本、任何一节课的优质课程资源。

在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的打击下,优秀师资开始共享。人大附中的同步课堂已经开到了新疆、宁夏、贵州等西部地域的单薄学校,而在线教育则让学生用极其低廉的价钱在网上看到优秀西席的授课。

未来,独立西席群体将会崛起,一大批“身怀特技”、具有冒险精神、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举行教学的优秀西席会从公办学校走出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扩大教育供应,推动在线教育以致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未来学校将会越发开放,通过线上线下联合的方式,接纳O2O模式来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

好比,北京市教委面向初中生提供“开放性科学实践课”,接纳政府购置服务的方式来充实使用社会上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学生在线上自主选课,之后到大学、科研院所、博物馆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去上课,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也能获得来自差别领域的专家的手把手指导,实现了对传统科技教育的逾越。

凯文•凯利指出,“把最不行能共享的资源实现共享,这就是未来最大的时机”。只管现在的教育资源共享看起来还很低级,但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互联网正在重构学校的教育功效。

未来,互联网将彻底打破学校关闭的办学体系,学校将酿成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淘宝平台”。

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未来的学校应该使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牢固,随着课程的差别,既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差别都会游学。

而学校本部则更多是提供学习情况、发展导师以及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最终,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线,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建设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之上。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班级授课制强调尺度、同步、统一,只管难以照顾个性差异,但却为机械大生产造就了大量的切合特定尺度的工业工人,为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可是,当人类社会全面迈入信息时代,传统的人才造就目的已经不再适用。2009年,美国21世纪技术互助委员会正式提出了“21世纪学习框架”[9],最重要的是要造就学生的21世纪技术,包罗“学习和创新技术”、“信息、前言和技术技术”和“生活和职业技术”。

2016年9月,《中国学生生长焦点素养》总体框架公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生长和社会生长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生长、社会到场三个维度,包罗人文秘闻、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康健生活、责任继承、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总体来看,重新思考人才造就目的,建设面向未来的焦点素养,已经成为国际共识,这从基础上动摇了传统教学结构的内在基础。现在,已经有学校在这方面开展了富有想象力的实践探索。

好比:北京十一学校开展选课走班制,为全校4000多名学生建立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治理岗位,供学生选择。

在这些课程中,除了少数的必修课外,其余大部门是选修课程,所有课程排入每周35课时的正式课表,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还可以选择上课时段,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一人一张课程表。[10]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通过课程整合,将学校原来的十二门课程整合为五门课程,施行跨学科教学,取消了统一的上下课铃声,取消了全校统一的大课间运动,让每个班级从听令行事变为自主摆设。

教学也从“老师讲学生听”酿成了“半天学半天玩”,天天上午学习学科课程,下午全部是专题实践运动,包罗体育运动、社团选修运动等,学习与运动相互融合。[11]

这些来自一线的创新实践正在给传统教学结构带来打击,未来的教学将会打破牢固的课时摆设,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这将成为未来学校厘革的主导趋势。

随着传统教学结构的瓦解,“互联网+教育”将从注重教的信息化转向注重学的信息化[12]。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将不再基于西席的主观履历,而是基于富厚的客观数据。

现在,已经有学校开始实验使用学习分析技术革新教学,针对学生讲话、老师讲话、师生对话等信息,分析课堂讨论模式和师生互动气势派头,以可视化图表形式出现分析效果,资助老师举行教学反思和改善课堂教学实践。

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深层厘革的主动力。[13]西席可以使用新的技术手段丈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差别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计谋,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资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生长。

(三)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

学校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地举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其形态在历史上履历过多次变迁。从夏商时期的庠序到春秋时期的私塾,早期的学校更多是一种家庭教育形态。

直到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工业化和都会化历程,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彻底解构了传统的家庭组织结构,家庭的生产和教育功效被强制性地外移和社会化。

1851年,第一部强制就学法在马萨诸塞州通过实施,孩子们开始走出家庭,走进学校。至此,自发性的传统家庭教育逐渐疏弃终结,公立学校以其突出的现代社会人力工业职能、特有的现代集约化、尺度化组织优势和专业高效的治理运行模式登上并占据整个教育历史舞台。[14]

今天,传统学校的组织形态优势正在退化,而劣势则在新的时代配景下越发凸显,尤其是尺度统一、组织固化、运行机械以及在创新能力造就上的缺陷更是让学校教育饱受质疑。

近年来,社会上泛起了一些全新的学校组织形态。好比,由Facebook首创人扎克伯格等人投资的Altschool,依赖信息技术深度到场,建设有效信息系统,快速响应西席的教学需求,通过重复跟踪、修正,获得最高效的学校运行方式。

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市定制一个最适合他的课程计划,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进度举行学习。所以,年事自己不是关键,Altschool接纳混龄教学,模拟真实的社会生态,资助孩子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同时,建设学校理事会,接纳扁平化的组织设计,充实思量社会和家庭的合理诉求,西席与学生、家长互助“筹谋”课程,而且“和学生一同学习”,只管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接纳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凭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事来组织学习;凭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摆设,而不是根据传统的学期或者牢固的课程结构;打破现有的学制,增强差别学段之间衔接,更好地满足今世学生自主生长需求,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越发精准的教育。

学校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学生将会更多地到场到学校的组织治理,各项学校事务都应充实尊重学生,勉励学生自主治理,造就学生成为有主体意识、道德情操、国家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议中的到场度,促使学校从关闭走向开放,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配合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

参考文献

[1]The White House (2013). Obama’s ConnectED: Training Students to Meet theNeeds of Corporations[EB/OL]. https://www.whitehouse.gov/issues/education/k-12/connected.检索于2016-03-15.

[2]唐科莉编译. 必须用新方法引发技术在学校中的潜力[J]. 基础教育参考,2016, (01): 70-74.

[3]闫涛. 回归“零起点”需扭转功利教育观[N]. 中国教育报,2014-11-20.

[4]裴娣娜. 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生长的基础转化[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 (2): 63-69.

[5]何克抗. 对海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力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9, (9): 7-16.

[6]罗陆慧英. 信息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国际比力研究[J]. 教育研究,2010, (1): 83-90.

[7]岳瑞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职业生长研究[J].中州学刊,2015,(7):89-91.

[8]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缘与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9]张义兵. 美国的“21世纪技术”内在解读[J].比力教育研究, 2012, (5): 86-90.

[10]人民网(2014). 北京十一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0227/c367001-24484319.html.检索于2016-04-16.

[11]黄瑞, 孙曙. 办妥学校追求的三种境界——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整合革新启思[J]. 今日教育, 2016, (3): 26-31.

[12]曹培杰. 中小学生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体验观察[J]. 中国电化教育,2014, (9): 24-28.

[13]尚俊杰, 庄绍勇,陈高伟. 学习科学:推动教育的深层厘革[J]. 电化教育研究,2015, (1): 6-13.

[14]傅松涛, 毕雪梅,张东会. 教育组织形态的历史回归与逾越——今世美国家庭学校的组织形态分析[J]. 比力教育研究,2007, (10): 20-25.

作者: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中国未来学校同盟秘书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民众号“在线学习”,作者曹培杰。泉源《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未来学校的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连续生长》。文章为作者独立看法,不代表芥末堆态度,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