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眼前,我们更不能误解科学

  • 时间:
  • 浏览:283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武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作以来,民众的众多质疑中包罗疫情宣布不实时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急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揭晓论文。本文通过回首科学生长史上几个重要节点并对运用科学方法论证和获得结论从而支撑决议的历程举行简朴的梳理,以期使大家相识科技事情者在抗击疫情上做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在疫情眼前相信科学而非谣言,科学理性判断此起彼伏的各种舆情,使科学越发昌明。

_

事实与论证而非论断

_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与19世纪的道尔顿持险些相同的看法,认为世界由不行支解的微粒——原子组成。而二者的了局却截然差别:德谟克利特的看法被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连上帝都不行能缔造真空”而被轻松地扫入历史的灰尘寂静了一千多年,直到道尔顿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物质是以微小颗粒存在,才使之成为了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石之一(只管这一理论以今天的看法看并不完美)(Carpri, 2003)。

没有证明的论断,就像风中的沙子,一吹就散了,在做重大决议之前,我们需要依靠通过科学方法验证获得的结论。在今天看来理所应当的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并不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哪一个智慧人一拍脑瓜想出来的。自伽利略开始,经由一代一代科技先驱的探讨与生长,直到以牛顿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泛起才终于确立了以实证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方法的雏形。自此人类完成了从古代科学到近代科学的过渡。科学生长终于从黑黑暗的探索走上了灼烁的坦途,并逐步搭建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和纷繁庞大的学科体系。

泉源:Efbrazil - Own work, 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567651

科学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最大水平上淘汰甚至制止偏见或者其他主观因素对科学家、实验的影响。偏见或者偏见植根于小我私家的信仰和文化,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有可能基于自己的履历、看法、偏见选择性地过滤信息,获得人们心中所倾向的效果。这些偏见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可是一旦涉及到关乎更多人安危、一个国家的生长时,这些偏见可能带来的影响则是致命的。

科学方法的职责所在即是提供了一种客观、尺度化的方法来举行实验,从而改善了实验效果。通过在研究中使用尺度化的方法,科学家们可以确信自己是坚持事实的,并极大水平地限制小我私家先入为主的看法的影响。同时,尺度化的方法使得研究设计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同行将研究举行复制,尽快将研究效果推广并攻克更进一步的研究问题。因为有了尺度化的科学方法,后世也可以基于先人的研究记载、结果举行进一步的探索创新。坚持使用科学方法来对一个想法举行验证、分析讨论,并加以公布是维持现代、今世科学生长甚至是社会生长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01

没有一个结论是想固然的:从料想到实证

凭据维基百科,科学方法包罗四个基本要素 (Wikipedia, 2020a):

1) 将研究问题定性(characterization):对研究工具举行视察和、界说和丈量;

2) 基于研究问题提出假设(hypotheses):对视察到的现象提出理论的、假设性的解释,并对被研究工具举行丈量;

3) 预测(predictions):对假设或者理论举行归纳和演绎推理;

4) 实验(experiments):对以上所有举行测试。

提出一个看法、论断不难,可是通常来说只有通过科学方法获得验证的看法才气作为决议依据被采取。因为它最大水平上保证了看法的客观和准确。论证一个看法耗时吗?耗时。须要吗?很须要。

02

让发现传出去,越快越好!:同行评议

包罗在学术期刊、学术集会的一系列操作与形式都可以看作是为了防止科学方法堕落的于同行评议(peer-review)。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科学研究和所得的结论必须由科学同行举行审查——只有他们有资格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以及研究人员从效果中得出的结论的准确性。

那么,发论文是为了升职、为了名声吗?凭据同行评议的发迹史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1600年一些从事科学事情的研究者建立了一个被称为‘‘猞猁学院’‘的圈子。他们在1609年记载的一份集会纪要成为最早揭晓的科学学会记载。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1609年,因为被怀疑有施毒和施邪术的嫌疑,他们曾一度被遣散。1635年梅森开始建立并亲自主持的一些集会把伽桑狄、笛卡尔、帕斯卡兄弟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定期的聚在一起。他亲自举行广泛的通信,在科学家之间通报疑难问题,把某位研究者的看法交由对手品评,建设外洋联系,建立了其时最重要的科学交流系统。因为梅森的孝敬,也使得巴黎成为那一时间欧洲的思想中心。在更为明确的科学聚会中,个体科学家的事情会被检查,他们的实验会被再现和品评,他们的结论也会成为争论的话题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2016)。

共享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仅可以验证研究的准确性,还在于可以实时将同行审议过的研究最新希望见告同行或者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让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举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我们将时间回溯到伽利略所处的时代,其时的意大利刚刚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教廷仍然维护着亚里士多德的古代科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诸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事物都是静止的”等等看法仍然具有着绝对的权威。伽利略已经做好准备去挑战这些看法。然而伽利略并不孑立,他的“新想法”甚至并非原创,早在14世纪的英国,已经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想法,可是由于通讯手段的落伍,这些想法流传到意大利时已经是200年后的事了。不止于此,著于公元前的阿基米德著作,因战火险些失传,幸好由阿拉伯人留存于世,并于1543年在欧洲国家翻译出书,这位古代先贤在力学领域的真知灼见对推翻亚里士多德体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2016)。在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其时的通讯手段能够再蓬勃一点,信息可以实时的披露、共享,这场革命或许会来的再早一点。

我们是否应该质疑科研人员发论文的行为?谜底是否认的。

每小我私家都有自己的特长、职业,以及为社会和人类作出孝敬的途径和方法。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他们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即是用科学方法做研究,并将研究通过同行审议期刊揭晓,与更多的人共享。

固然,纵然有一系列的要求来规范科学研究,也不能保证科学家、科学研究不会堕落,究竟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托马斯·尼科尔斯, 2019)。同时,不确定性自己也是科学的一部门固有属性。可是,可以这样说,科学体系生长至今,正在运行的这些规范、准则都是为了最大水平上保证看法、决议的正确性。这也要求我们所有人在保持明白的同时,尽到社会一份子的责任——保持警醒和批判。

_

知识的气力

_

“没有劳动分工,不依靠专家、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一个现代社会就无法运转。没有人样样都是行家。无论我们志向如何,我们不得不认可,每小我私家的事件和才气都是有限的,我们逃脱不了这个束缚。我们繁荣富强,是因为我们举行专业化,因为我们生长了正式与非正式的机制和实践,让我们信任相互在各专业领域的能力。”

——托马斯·M.尼科尔斯,《专家之死》,p. 18

正如上述引用段落所说的,专业化是一定的、也是必须的。社会生长至今,期待一个可以应付所有事情的全能人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险些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有分工的基础上协同互助才得以完成的。生病找医生,盖楼找修建工程师……每一小我私家都有一个醒目的领域,跳脱出这个领域,他的体现可能和我们所有人无异。而有一些专家,好比科研事情者,又确实与我们纷歧样,他们的领域是我们日常不会接触、十分生疏,他们接受的教育、职业训练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距离十分遥远。可是,他们从事的领域与我们日常生活同样息息相关。这些不太平常的普通人,酿成了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专家”。

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除了天赋之外,更重要的另有履历。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试炼,不是每小我私家都经得住磨练,这就是为什么恒久待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并积攒下来的履历都是成就专家的合理要素。” (托马斯·尼科尔斯, 2020,p. 36)

回到上面提到的一个看法,专家也是人,固然会犯错。可是,纵然如此,非专业人士极或许率也不会比专家作出的判断更好。诚然,通讯设备、网络的生长和普及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表达看法的渠道都大大增多,相互尊重的感念也深入人心;可是,相同的表达时机并不代表说表达的内容的价值相同,相互尊重也并不代表在特定领域中没有越发正确、适合的谜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强调:在众说纷纭中,我们更应该依照领域内专家的看法举行决议。因为,我们在说相信专家的时候,我们更多的相信的是一个严格的科学体系,一系列实际挑战的磨练,以及一套经由科学和实践磨练的专业化分工。

_

聚焦:疫情宣布之前需要严谨的科学流程

_

/wxzl/gongbao/2013-10/22/content_1811005.

htm)

如何明白上述条例中的“实时、准确”?我们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凭据2004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疫情相同流传专家讨论会的集会陈诉《疫情发作期间与民众相同的最佳做法》(Best practice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public during an outbreak,2005a, 全文下载链接见文后参考文献)。其中有一条原则即是“尽早宣布:最重要的决议 (Announcing early: the most consequential decision)”,这一条针对向民众宣布疫情的时效性的指导性建议。陈诉中写道,民众卫生部门在向民众实时宣布疫情状况、决议的同时需要有确实的证据,“仅仅凭据谣言或听说公布正式通告是冒失的,因此,在至少对某些事实举行核实之前,不应公然公布该信息。例如,公共卫生部门一旦宣布流感大盛行或天花病例,公共部门需要做猛烈的、花费高昂的、影响深远的应对措施,此外,也会会引起庞大的民众焦虑。……因此,在疫情公然之前必须很是确定信息的可靠性(WHOa, 2005, p. 33)。”

虽然,“很是确定信息的可靠性”是一个需要更详细界定的要求,可是,从上文对WHO陈诉的摘录中我们可以知道至少三个信息:

1) 向民众宣布疫情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举动;

2) 向民众宣布疫情要实时;

3) 向民众宣布疫情之前需要有确实的事实和相应的磨练。而这个磨练涉及通过科学方法举行论证的历程。

01

明确不明原因肺炎的原因需要经由哪些步骤?

对一个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举行诊断的时候,需要同时联合临床体现、病原学检测和盛行病学观察。针对此次疫情可参见《新型冠状病毒熏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只有明确了熏染性疾病的致病原,才气对症下药。

那么如何确定肺炎是由一种新型的“病毒”引起的呢?

现在正处于流感的高发季,普通流感也会泛起发烧、头痛、咳嗽等症状,可是临床体现上新型冠状病毒(NCP)与普通伤风还是有所差异(如下图,泉源《新型冠状病毒熏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单纯依据临床体现不能够直接下诊断,必须联合病原学检测和盛行病学史。

泉源:央视新闻

病原学检测(主要包罗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细胞造就等)是针对病毒确诊的金尺度(参见《内科学》),同时也是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熏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确诊的明确指标。在病原学检测中,首先要清除细菌、支原体等。细菌学检测一般是通过对咽拭子或呼吸道排泄物、肺泡灌洗液等举行血平板造就,在2-3天就能明确病原;支原体和衣原体可举行抗体检测,这个历程只需一天。如果细菌学及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均为阴性,则思量病毒性肺炎。此外,可联合血通例举行判别,病毒性熏染通常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而细菌性熏染常泛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在针对病毒检测中,现在医院或第三方磨练中心只有针对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等多种已有或常见呼吸道致病原的核酸或抗体检测试剂盒,对于一种新的病毒,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此次的NCP虽然是新病毒,可是NCP属于冠状病毒的一种,与SARS序列很是相似,所以针对SARS的PCR试剂也能够扩增NCP的核酸(只扩增了很是短的一部门序列),这就是为什么李文亮医生的磨练陈诉单上显示出SARS阳性。但由于他其时并没有举行全基因组深度测序,所以界说为SARS是不严谨的)。

现在常见的病毒核酸检测流程为:收罗咽拭子或肺泡灌洗液样本,使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步骤是原始样品-预处置惩罚-核酸抽提-反转录-定量PCR扩增。NCP是RNA病毒,所以比DNA病毒多一步反转录。理论上检测一批样本需6个小时左右。相较于已知的病毒除核酸检测外还可以联合血清学检测(主要检测抗体),NCP现在还没有其它辅助性检测试剂,因此只能依赖于核酸检测。其次,部门医院或医疗机构没有荧光定量pcr仪或者实验条件,因此核酸检测的负荷就集中到疾控和大型医院的中心实验室中,而且确诊患者直至出院要做至少三次核酸检测,加之大量疑似病例的排查,样本量可想而知的困难。最后,以刚刚逝去的李文亮医生的核酸检查为例,他前后共查了3次核酸,第一次效果未知,第二次为阴性,第三次才为阳性(前两次为上呼吸道样本,后一次为下呼吸道样本),而这离他起病已已往了23天。因此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捷度,以及样本的收罗部位和方式,都有待于提升和革新,这将直接影响确诊率和事情效率。

除了核酸检测,我们还需要分散活的病毒株,明确病毒的类型和组成,为针对性的制备检测用的引物和试剂盒打下基础。前期我们打了胜仗。1月7日晚,中国疾控中心从临床样本中病毒分散乐成;1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从情况样本中乐成分散病毒;1月24日,全球首发了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信息。随后一系列病原学检测(病毒分散、血清学检查)得以开展,来资助病例简直诊。可是试剂盒(病毒核酸-PCR,抗原抗体检测-Elisa)的敏捷度和特异性都有待于探索和改善,而这些试剂盒都是在大量病例的实践中举行评估和改良的。

我们已经看到了病例确诊的艰辛,那么回归到对感染病的控制上来,举行盛行病学观察中有三大工具:感染源,流传途径,易感人群。因此控制感染病的方法可以分为控制感染源,切断流传途径,掩护易感人群。而盛行病学观察可以资助我们发现病毒源头,确定流传途径,以及配合找到最优方法来掩护康健人。例如2020年1月30号的NEJM论文,综合性的回溯了停止到2020年1月27号的病例数据,让我们看到多数熏染人群是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也看到有少数的医务人员熏染的病例,可是后续追踪的其他密切接触人群却没有任何发病症状,尤其是国家疾控1月11号下放试剂后武汉卫建委一连多日零通报,这与该次NCP的潜伏期较长密切相关,在没有病例累积的情况下很难判断致病性和感染性。

02

防疫历程中揭晓学术文章的须要性

论文的揭晓是必须的,因为它促进了疫情信息的公然透明。

在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总做事谭德塞给出的建议中也提到,勉励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数据,以及相应的知识和履历。我们唯一能打败这场疫情的方法,在于所有的国家齐心协力,团联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气终止疫情。全球医学专业人士的协作对于打赢这场防疫战争至关重要,论文是学术化的效果出现,通过论文的揭晓不仅可以将数据实时公然,同时也是一种向国际社会显示我国有足够的能力去相识、分析、处置惩罚这次疫情的信心保证:只有通过严格的、正确的科学研究才气指导疫情防控。除此之外,全球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也在加紧相关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试验,好比一些病毒疫苗研发新技术有望缩短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时间。

研究输出相关结论,和世卫打交道,是需要严谨的相同法式和相关陈诉,疾控中心的专家和到场研究病毒的专家们责无旁贷。我们配合回首一下我们曾经征战过的战役。SARS最早发生于2002年11底,而我国直到2003年4月2日,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接受央视专访才首次披露全中国疫情(Wikipedia, 2020b)。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旅游警告,对中国政府提出品评,把北京列为疫区。多家国际媒体指责中国政府企图隐瞒疫情,导致病毒在全球扩散。而正是由于充实借鉴吸收了上次的履历教训,中国实现了“数据的透明度和开放性,信息共享以及公然公布陈诉”,通过严谨且系统的论文的揭晓,有了大量即时的论文以及今天如下效果:纵然在确诊病例和感染速度高于SARS的当下,中国依然没有被列为疫区国。如果不是即时和透明的数据、强大的医疗保障和应急措施让WHO相信中国有实力对疫情控制,那么沦为疫区省市的中国在疫情压力下还会造成经济重创。

在抗疫一线的有救死扶伤的医务事情者,也有各地维持社会基本运作、衣食住行的各行各业,这其中就包罗不停挑战、不停攻坚想要找出尽早竣事这场疫情的有效措施的科研人员。科研自己就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病毒的检测、疾病的控制还是药物的研发。我们需要认识到并接受的是,科研结果需要通过论文的揭晓才气尽可能的保证其正确性。疫情眼前,焦虑、恐惧、担忧都是在所难免的。人人也都想问“为什么疫情会发生?”“如果……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凄惨的效果了?”等问题,我们认为这种问责和反思是我们应该要做的。既然要问责,那就不再是简朴的情绪宣泄了。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晰的头脑,仔细求证。科普民众号“毕导”前几天揭晓了一篇公号文《科学家光写论文不抗疫情?我帮大家解读一下68篇新冠病毒论文》,文章下部的高赞评论中有:

因为想要尽快为疫情暴发找一个“为什么”而攻击科研,质疑科研是不恰当的。在庞大且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现在,科研已然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分工,做研究、发论文就是科研事情者事情的内容。经由科研,才有新药、新质料、新通信设备等的泛起。对科研的质疑从某种水平上说反映出的是对科学的不信任。让专业的人去处置惩罚其领域的事,才是我们需要的。

_

这一场疫情,我们可以有些什么反思?

_

01

舆论为何指向科研人员?

作为一名到场科研的人员,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是“斗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拿到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撑之前都不行以妄下结论,而且对自己所说的看法充实卖力。从这次疫情可以看出,这个病毒比力庞大,有很强的隐蔽性,需要一些投入与周折才气从盛行病学的角度研究清楚,但已经在相对最短时间内确立。在互联网时代,舆情很是容易发作。只要有人发现了论文揭晓,就可以适当断章取义地举行指控,只要把矛头瞄准政府配景机构,就能获得情绪化的民众潮水般支持。而鲜有人会真的去阅读这篇论文,客观评价其配景与作用。对科研结果的指控,和现代的医患关系有相似之处,即明白主动查阅医疗知识的患者及眷属对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出怀疑和挑战,从而使得医患关系紧张。可是在疫情抗争中,科研人员也是战士中的一分子,检测试剂盒的制备和革新、抗体和药物的研发试验、盛行病学分析都有赖于实验室,废弃对于科研的尊重,无异于之前的种种伤医用事件。

其次,科研结果原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年肆虐一时的SARS其实并没有成型的疫苗和药物举行防控,当17年后再次面临磨练,我们看到民众们都在热切期盼药物和疫苗的泛起,可谁知道就在疫情发作的前夕,几多SARS相关的研究无法获得重视和经费的审批,几多学者转向越发热点的研究偏向与领域。这次疫情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颗,舆论虽有抨击但也让我们看到民众所需,在科研运动中,临床和基础科研本就是相互促进的,也应该越发偏重结果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02

疫情的相同与流传

在文章的上一部门,我们简朴地提到了WHO对向民众宣布疫情的时效性的一小点建议。可是,我们从这场疫情的暴发中可以吸取更多有关疫情相同流传的履历。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疫情相同与流传与盛行病学训练和试验分析一样,是疫情控制事情中的重要一部门。谁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与民众宣布有关疫情的哪些信息,这些都是需要有专业的考量和设计的。公共卫生部门需要开设、完善相应的专业公共流传、危机流传单元;公共卫生部门的事情人员也需要接受疫情相同与流传的培训。

至于疫情暴发时的相同与流传需要注意的角度和重点,WHO在2005年同时也凭据在新加坡的集会陈诉公布的《疫情暴发相同流传指南》( WHO Outbreak communication guidelines, 2005b)中列出了以下几点:

1)信任。“疫情暴发时的相同与流传的首要目的是以建设,维护或恢复信任的方式与民众举行。” (WHO, 2005b)

2)及早宣布。疫情暴发中的第一份正式面向民众的通告会很大水平上影响民众对公布方的信任水平。第一份正式宣布的公布时机,坦率水平和全面性都是十分重要的(WHO, 2005b)。

3)公然透明。“在整个疫情暴发期间保持民众的信任需要透明(即坦率,易于明白,完整且事实上准确的相同与流传)。透明度是塑造公共卫生部门与民众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因为流传与相同的公然透明,民众得以随时相识与疫情控制相关的信息、数据收集历程,风险评估和决议历程 (WHO, 2005b)。这从一定水平上可以缓解民众的焦虑,提升民众对专业部门的信任。

4)重视民众。相识民众对于有效相同至关重要。在不知道民众的想法的情况下,很难弥合专家与民众之间的鸿沟 (WHO, 2005b)。

5)全面完整的计划。公共卫生部门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个决议都市对民众的信任和风险感知发生庞大的影响。疫情防控人员所做的每件事(不仅是说的话)都市对风险相同、流传发生影响。因此,将风险相同与风险分析和风险治理集成在一起时,是最有效的。风险相同流传应纳入重大事件的准备计划之中(WHO, 2005b)。

03

科普事情

民众质疑、不信任科学、科学家并不是新鲜事。随着今世科技不停生长,科学变得越发庞大,超出领域外的人的明白,科学家的事情也因越发庞大而显得“神秘”。在这种情况下,民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被拉大。笔者认为,基于这一现状,对民众举行科学知识层面的科普起到的作用杯水车薪。试想,如果在学校期间,教育没能教授的知识,仅凭茶余饭后由科普获得的知识又怎么发生质的改变,进而让读者去明白每个学科领域最新的希望呢?

本次疫情中袒露的一些现象也是这一问题的详细反映:部门民众在对疫情防控事情存在不满的情况下,将矛头指向了科学论文揭晓这一正当的科研行为;也有民众轻易相信没有经由严格实验的“特效药”的功效。更进一步说明,部门民众所体现出的这种犹豫和摇摆体现出的是其对于科学、科学文化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种种真的科普或是假的消息,这些民众是不具备足够的定力和判断力的。

科普重要,如何更好地举行科普,提供民众明白科学、相信科学的工具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实验(Makri,2017)。在向民众流传一块块知识信息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一下,是否应该越发强调对于科学精神的造就,用科学精神将散落一地的知识板块举行串联,最终形成科学看法。不让他人左右该自己的看法,从每一个故事、消息开始求证,形成自己的判断。

_

结语

_

从16世纪绵延至17世纪的的那场漫长深刻的科学革命随着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书到达了极点,但紧随而来的不是另一场科学革命,而是一场哲学运动,通过这场哲学运动,科学界在思想上取得的成就终于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植根于欧洲的公共当中,“科学革命的结果被匆匆酿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项事情与其说是由科学家完成的不如说是由文学家完成的。”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2016, p. 129). 新中国建立只有短短七十年,并没有履历像是发生于西方近代的那场深刻的科学革命与哲学运动。如今,我们国家的科技生长日新月异;然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流传仍处在起步阶段。这正是我们这一代科学流传人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_

_

_

Carpri, A. (2003). Early Ideas about Matter: From Democritus to Dalt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isionlearning.com/en/library/Chemistry/1/Early-Ideas-about-Matter/49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2020). Distinctions Between Public Health and Medici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sph.harvard.edu/about/public-health-medicine/

Makri, A. (2017). Give the public the tools to trust scientists. Nature, 541, 261.

WHO. (2005a). Outbreak communication: Best practice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public during an outbreak. Retrieved from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69138/WHO_CDS_2005.32.pdf?sequence=1&isAllowed=y

WHO. (2005b). WHO Outbreak communication guidelin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WHO_CDS_2005_28/en/

Wikipedia. (2020a). Scientific Method.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cientific_method#Elements_of_the_scientific_method

Wikipedia. (2020b). Timeline of the SARS outbreak.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meline_of_the_SARS_outbreak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2016). 现代科学的起源.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书社.

托马斯·尼科尔斯. (2019).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北京: 中信出书社.

作者 | 清华大学新闻与流传学院博士生 杨婧

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博士生 卢丹

审阅 | 金兼斌 杨 恒

编辑 |尚雪芬 袁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