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海交大、同济,三校教学治理专家,回母校纵论创新人才造就

  • 时间:
  • 浏览:268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复旦、上海交大、同济三所大学“抢”学生,要请复旦附中校长来当“老娘舅”?日前在复旦附中举行的《创新·融合·强基——新时代教育的使命》论坛,有此“笑谈”。

原来,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和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都是这里的校友,后两位还是同班同学。母校建校70周年之际,三人一起受邀,相聚论坛畅议社会大配景下创新人才如何造就。

于三位正在或曾经分管学校本科招生和教学,开会前,其中一位校友打趣提出,要是招生时候“抢”起来,还得请复旦附中校长吴坚来当这位“老娘舅”。

现场,几位专家讨论热烈。

哪些需要坚守,哪些需要改变?

今年的疫情,让大学和中学都同时进入全面“在线教育”时代。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357所高校共65万名西席到场了疫情期的在线教育。视野拓展至全球,共194个国家、16亿受教育者因为疫情关系,短期内彻底改变了教育形态。

如今,当疫情有所控制,当不再必须“在线”,在高等教育中,哪些需要坚守,哪些需要改变?

徐雷认为,教育的三大目的不会改变。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现在归纳综合为“价值引领,能力造就,知识教授”,其焦点内容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首先要有驻足点 造就人,是造就什么样的人,现在造就的人才气否则30年后能够成为为世界文明的历程作出重要孝敬的人。立德树人,是基础任务。

其二,西席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来往,这两个需求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会改变。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育从基础上讲,是一次人为运动,越直接越清晰越好。

其三,在线教育永远不行能替代实体的大学和中学。

但与此同时,教育方式的深刻厘革,也正在发生。 徐雷认为,恢复线下教学后,学生也将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生从课堂听讲为主酿成小组研讨为主,西席从传统知识教授酿成了引导学生学习。而且西席开始重新思考课程与教学设计。

传统课堂,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而学生学到的知识两周后就只剩下5%了,而履历过在线教育洗礼后的课堂将完全差别。“技术不行能取代西席的教学运动,可是可以资助西席举行高阶的教学运动。”徐雷说。

与此同时,教育者更应该明确理念,教是为了不教,应该通过引领和促进,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历程。

当下,信息技术带来了重塑传统教与学关系的契机,学生从听讲转为研讨,西席从教授转为引导,人才造就的长链条历程,得以更精密衔接。以大学教育为例,下接高中,在中学开设线上大学微课成为可能。无论是中学、本科还是研究生,各阶段不应割裂,而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越发有机衔接。

当信息化时代到来,西席需要怎样的提升?

与会的香港大学校长高级照料何亦武教授,重新的视角看待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从成本思量,这有助于形陋习模效应,学生得以省略物理性流动,更多人有时机接触到优质资源”他说,“这一情境下,当教育解决了笼罩面和尺度化问题后,资助老师释放更多精神去思量教育中的个性化部门,面临面部门。”

“今天的学校,不仅仅要思量‘输入’(知识教授),更重要的是造就切合未来需要的基本技术与焦点素养,这是一种‘输出’——为学生的未来生长准备了什么。” 复旦附中校长吴坚说,面向未来造就人才需要高水平的学校和高水平西席,而且西席不是要在课堂上更多地出现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出现知识的方法。

他详细阐释,基本素养包罗读写能力、数学能力、科学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财经素养,以及文化和公民素养。关键能力,包罗批判思维、缔造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相同与创作能力。品格素质则包罗好奇心、主动与坚持、适应多元情况、向导责任,以及社会和文化意识。

在吴坚看来,老师应让学生体验知识、情感、价值观。提升老师专业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够体现学生造就的厚度和宽度,用具备缔造教育时机、创设教学契机的智慧与技术。

论坛上,包罗程天权、徐雷、徐学敏、雷星晖以及香港大学校长高级照料何亦武、同济大学蒋凤瑛、新加坡治理大学张巍、香港大学上海服务处崔吉佳、复旦大学陈坚、徐琛等受聘为复旦附中校友会高等教育分会的校友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