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大学教育的灵魂

  • 时间:
  • 浏览:162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文丨檬小琬 · 主播丨萧然

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统的最高层级,担负着国之栋梁的造就重任,以其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策感人文赓续传承,在某种意义上决议着国运之盛衰。

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内在与价值,需要内观己心,外察世界,以启迪多元思维;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培育,需要正心正举,拨迷见智,以开启自在之门。

内观己心

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写过一首《问道人文》:

衣食丰足日,心魂放浪时。

人文何所向,坛中问高师。

这首诗的创作,缘于一次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冯先生向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者及教育治理者发问,当下的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处在什么职位?事实上,大学的人文教育塑造着大学灵魂,这灵魂即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既要面临现实又要背对世俗的大学中,大学生应当是有思想的生命,能在思想里听获得现实的脉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心理现象的三分法。其中,情和意便属于灵魂的领域,划分对应大学教育中的美育和德育。

人最名贵和最高尚的是灵魂,大学教育也有它的灵魂,这灵魂即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又称为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智者学派以及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论述,其后经由文艺再起时期和宗教革新时期的生长,逐步富厚了人文精神的内在。

纵观西方人文精神的生长历程,联合中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形,人们普遍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眷注,体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运气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生长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外察世界 启迪多元思维

大学教育是纯净的,因为思想的深处是平静的,因为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丰盈的。“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造就康健、善良的生命;生动、智慧的头脑;富厚、高尚的灵魂。”周国平先生如是说。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视察发现,当前大学教育一味模拟西欧大学教育模式,注重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而我们的大学生是在“填鸭式”高考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对于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思维,当下许多课程革新或课堂革命均以立项为目的,存在极强的功利性,很难真正照顾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换言之,大学教育普遍缺少人文精神的浸润,大学教育缺失灵魂。

有这样一个故事,值得深思。《后汉书•冯异列传》纪录:“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由于感佩、敬慕先祖冯异“为国不为己”的高风亮节,冯骥才先生的画馆以“大树”为名。冰心老人生前也相识这段故事,为“大树画馆”题写了匾额。

这个故事恰恰是大树画馆“大树”二字来源的典故。冯骥才先生提倡大学教育博物馆化,他在天津大学设立了大树画馆、跳龙门艺术博物馆等七个博物馆、艺术馆,增加了这座古老的理工大学的人文气息,让这个有益于心灵康健和富厚的地方成为人文精神茂盛之地。

如其所言,一所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应当充满独立思考与活跃自由的思想,昭示于世界的面庞则是由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滋育出的文化气质和明辉镇定的眼光。

正心正举

大学是科技高地,也是人文圣地,那些经由历时涤荡而流传的经典和纯粹的文化精神,需要大学来生存、传承与体现。

有一种境界要在大学实现,就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融合。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并非泉源于世外桃源的想象,而是要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培育和传承人文精神需要正视精英文化和重视民间文化。

人文精神是静态的,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正视精英文化。在大学博物馆里凝聚中华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稀世之作,将它们汇于一堂,集中出现,观瞻可引起我们对中原辉煌光耀文明的一点回望与凝思,期许能够在祖先的缔造中找寻到久违的精神故土。

一到处校园遗迹所铭刻的,是中原文明荣枯兴衰、沉浮流变的缩影,一尊尊校园博物馆馆藏,“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为我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人文精神是活态的,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重视民间文化。精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另一半属于中国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

一方面,把民间文化引入大学教育,发挥和使用大学的智能作用,以档案的方式为中国传统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民间文化立档。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罗致营养,造就今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勉励大学生走出书斋,把书桌、课堂搬到田野上,一起触摸民间文化的脉搏。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言击垮了许多人对大学的偏见。

“钱学森之问”还回荡在耳边,我们的大学为何难以造就出大师?

周国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术,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在这样的教育配景下,大学只能造就出越来越多的为人所诟病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回首季羡林、梁漱溟等最后一批国学大师的风貌,不难发现,他们除了深厚的学养,还具有无限的人格魅力,或者说知识分子的继承与风骨,他们敢于在时代危机时挺身而出,敢于在民族危难时奔走呼吁,而当下大学教育最缺失、最难造就出的正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有机知识分子”。

大学教育理应造就有视野、思维能力、操作力、对社会和文化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需要我们全心全意,挚爱真善美,毕恭毕敬,关切天地人。

·end·

图片泉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可能你还喜欢看

正心正举征稿运动火热举行中

正心正举 与智者同行

正心正举

康健与生长公益课堂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