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不仅有延期,另有停科和补科

  • 时间:
  • 浏览:142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咸同年间各省文科乡试停科及补行情况简表。

△号舍示意图。

△童生应试浮票,相当于现在高考考生的准考证。

△江南贡院号舍 , 中国古代最大科举科场戊子科 ( 1888 年 ) 。组图 /《李兵谈科举与考试文化》

疫情控制住了,开学时间定了,然后,我们也得知:高考时间推迟了。

凭据教育部公布的通告,202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将延期至 7 月 7 日至 8 日举行。湖北省、北京市可凭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当地区高考时间摆设的意见。从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考试时期虽然举行过频频时间调整,可是 " 延期 " 似乎还是头一遭遇见。

在古代的中国,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任务的科举制度是否也有过推迟、延期的先例呢?实际上,科举考试也曾面临过种种各样的突发情况,使得考试时间不得不推迟延期,甚至取消。

每三年的夏历八月是乡试的时间

" 既然提到延期、脱期,说明它自己是有牢固时间的。在我国古代,科举不光有牢固的时间,另有一整套完善的流程和体制。"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兵教授表现。

李兵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科举史研究,出书过《中国科举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千年科举》、《血榜——中国科举舞弊案》、《科举,不只是考试》等多部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著作。他还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执法课堂》主讲 " 科场大案 ",很受接待。

李兵先容,科举建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至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 年 9 月 2 日)停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达 1300 年之久。作为考试制度的科举能延续一千余年,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自古以来,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台阶。在这之前另有童生资格认定考试,要获得乡试的考试资格,不外进入乡试(省级考试)才算是真正的入门,通过乡试之后就有资格到场会试,会试乐成则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最后一关,殿试则是决议三甲进士的最后一战。如果你顺利地过了三关,那么就将完成人生的蜕变,乐成地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从明朝的 1384 年开始,科举的时间就牢固了。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三年一次的夏历八月,成了其时念书人最关注的日子。

影响湖南乡试的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

科举制度的时间虽然名义上是三年一次,实际上也会有一些变化,增加、推迟、取消都曾有过。

先说增加,就是著名的 " 恩科 " 制度。所谓恩科就是天子在某些特殊时刻举行的分外考试。好比说有新帝登位或者节日庆典之类,都是可以分外举行考试的。科举不像高考,每年都有一次,这次失败,就只能三年以后继续了。三年又三年,人生转瞬即逝,趁年轻时考取功名的时机很是难过,如果遇上恩科加试,不能不说是念书人的意外之喜。

再说脱期的情况。" 古代科举脱期的情况许多,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导致科举的脱期。" 李兵说,与现在高考延期一个月纷歧样的是,古代科举比力庞大,可能有 " 延期 ",也可能今年完全搞不了,就直接停了,叫 " 停科 ",今年搞不了,以后又补上,就叫 " 补科 "。

新帝登位可以有 " 恩科 " 加试,天子发生变故时,便有可能使科举也停掉。好比,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科举就曾被取消过,因为正德天子其时基础不在京城,无法举行殿试,所以殿试只得推迟。厥后正德天子回来了,却突然驾崩了,科举一事更被延误下来,效果这一届的考生直到嘉靖时期才乐成地完成殿试。

历史上的停科并不鲜见,如雍正时,以浙江士子 " 文风 " 不正,下令停浙江乡试;咸丰、同治年间,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乡试被迫暂停。前者停而不补,后者则可补行考试,然补行不得凌驾两科。

" 对于湖南来说,影响乡试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其时湖南就是战场。" 李兵说。

咸同年间烽烟四起,太平军、捻军席卷泰半其中国,西南、西北各民族相继开展反清斗争,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疲于应付。科举考试也在这一形势下处于部门瘫痪状态。被视为 " 抡才大典 " 的文闱乡试,多次被迫停科。据统计 ," 自咸丰元年(1851)至同治六年(1867),17 年间停科者共 14 个省,除顺天、山西外,盖无有不停试之省 "。

相关资料统计,咸丰元年(1851)至同治六年(1867),一共举行 9 科乡试(其中正科 6 科、恩科 3 科),全国 16 省乡试(18 行省中,江南乡试系江苏、安徽合闱,陕西乡试系陕西、甘肃合闱),共应举行 144 场。然而在战乱的打击下,在此期间共停科 49 场,停科率约为 34%。

就停科次数而言,广西、贵州、云南 3 省最多,各停 6 科;湖南、江南 2 省各停 4 科;广东、江西、福建、浙江、陕西 5 省各停 3 科;湖北、河南、四川、山东 4 省各停 2 科。只有顺天、山西未曾停科。就停科规模而言,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正科停科省份最多,竟达 12 个,如期举行的省份只有 4 个(顺天、山西、陕西、广东)。

在科举制时代,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都对乡试颇为重视。在战争竣事后不久 , 这 14 个省不仅立刻恢复了科举考试 , 而且将已往延长的考试也迅速地补回了。例如 , 广东在咸丰五年(1855)的停考 , 于次年便立刻补行。湖南在咸丰二年(1852)的停考,在咸丰七年(1857)补行。江南自咸丰五年(1855)至同治元年(1862)停考 , 但在咸丰九年(1859)借浙江科场补行 1 次。广西自咸丰元年(1851)至咸丰九年(1859)停考 5 次 , 划分在咸丰六年(1856)、咸丰十一年(1861)和同治元年(1862)补回。贵州则在同治六年(1867)和同治八年(1869)分两次补齐了已往 10 年所延长的 6 次乡试 , 云南也在同治九年(1870)、光绪元年(1875)、光绪二年(1876)分三次补齐了已往。

延期越发彰显公正

" 科举也好,高考也好,因一些特殊原因对其举行延期,恰恰说明晰它的职位重要。如果是不那么重要的考试直接就取消好了,用不着延期。" 李兵评价说。

李兵说,科举被视为古代的高考,高考被视为现代的科举。科举是一文官选拔考试制度,而高考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两者的性质是完全差别的。可是,科举对于高考革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科举制度虽然有毛病,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举制度允许念书人自由报考,通过不停的制度建设,建设了一个相对公正的考试制度,为考生的竞争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情况,考生能否录取险些完全取决于科场作文的优劣。这实际上改变了隋代以前中国传统社会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即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的局势。

科举制度建立之后,险些所有的念书人都有资格报考,将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让念书人获得了上升的渠道,"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成为可能。通过科举选拔文官的机制改变了官员的社会职位泉源,有利于澄清吏治,在一定水平上淘汰了政界请托、结党营私的时机,起码在政府机构的入口处限制了任人唯亲的糜烂现象发生。而且唯才是取的原则,保证了官员队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唐宋以后,中国帝制政权的稳固也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其次,由于科举是一种文化考试,知识分子只有根据科举的要求恒久学习,获得足够的知识积累才有能力到场猛烈的科场竞争。要获得知识,知识分子在恒久的潜心苦读的同时,还需要前往各级官学、书院、私学等教育机构学习,这些机构也是 " 储材以应科目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诱导念书人笃志苦读,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种念书向学的风俗,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

再次,科举虽然因清末的废止而成为历史名词,可是其公然考试、公正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内核,已经逾越了帝制时代的显著特征,具有了现代性。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对公正、公正精神的无限盼望,对于通过公正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以及在以考试作为选拔、测评人才的最重要手段的充实运用的大配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适应于现代社会。

" 眼下,高考的延期,跟曾经的延科一样,也正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公正公正。如果今年的高考取消,明年再增加人数招生,显然对于一部门考生来说是不公正的。如果不推迟,依旧根据原来的时间举行,现在都会和农村网课的质量可能确实会有崎岖之分,农村孩子上的网课可能没有都会考生上的网课好,同样也会泛起不公正。" 李兵说。

相关链接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天国,有一项清朝廷实行的制度不光被保留下来,而且更受重视,那就是科举制度。洪秀全是因为没有考取功名才走上了造反的门路 , 他有着很深的 " 科举情结 "。当初 , 他名落孙山走出科场的时候 , 曾经愤愤地立誓说 :" 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吧。" 这些年他一直念兹在兹这句话。太平军打下第一座都会永安后 , 即宣布开科取士,那一次科举的首名是南王冯云山。太平军第一次攻取武昌后,再次举行开科考试。

进入南京城以后,太平天国马上制定了自己的科举考试措施,并于当年开科。太平天国大要沿用了清朝的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和京试,只是清朝三年一考,太平天国一年一考,且京试设天试、东试、北试、翼试,共有四次,试期划分以天王、东王、北王和翼王四人的生日为期。四次京试各自开科取士,各自出金榜,都发生状元、榜眼、探花。其时有人写了一首《金陵癸甲新乐府 · 点状元》:" 八月号东试,十月号天试,正月及二月,北试翼试又相继。六月阅耳四状元,唾手功名太容易。"

太平军所到之处,吓走了大批书生,所以太平天国开科的时候,具备考试能力的念书人稀少了,太平天国放宽考生资格," 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 " 均可到场考试。厥后,一个卖鸟的人到场考试,得中举人,引起惊动。

太平天国的科举不考 " 四书 "" 五经 " 等儒家经典,只考与 " 拜上帝 " 有关的 " 太平天国旨准颁行蝌书 ",那些饱读诗书的人不屑到场考试,更让科场内冷冷清清,有时不得不延期考试。考试效果,凡到场科举考试者,险些都能被录取。1854 年,太平天国在湖北开科,考试者不到 1000 人,竟出了 800 多个举人;安徽的一个县出了 30 多个举人,这与洪秀全当年到场考试之难形成鲜明对比,

科举考试,本是为了从念书人中选拔人才的,可是太平天国的科举,过繁过滥,如同儿戏。加上太平天国总体上对孔孟之学是排挤的,各阶级的权力基本由最早到场起义的广西人来独霸,念书人对太平天国多是拒而远之。厥后,孙中山在总结太平天国成败履历时说:" 历朝乐成,谋士功业在战士之上,念书人不赞成,虽太平天国奄有中国泰半,终亡于曾国藩与儒生之领兵。"

在两湖分闱前,湖南科举人才零落

湖南的科举史算不上辉煌光耀,据萧源锦先生《中国历科状进士人数统计表》所统计出的中国历代进士,共 745 榜 106855 人,而湖南只有 2367 名 ( 数据泉源:湖南教育简史 ) 。相传,唐朝时期,到场科举的学子由地方解送进赴京考试。荆南(包罗今湖南部门地域)地域,曾泛起过五十年间无一人考中进士的情况,人们称这种现象为 " 天荒解 "。直到第一位考中进士的学子打破这一 " 天荒 " 之举,故被称为 " 破天荒 "。至于是谁破的 " 天荒 " 呢?坊间流传纷歧,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公元 850 年考中进士的刘蜕,也有人考证,真正 " 破天荒 " 的是公元 730 年考中进士的长沙人欧阳稚。暂且岂论究竟是谁破的 " 天荒 ",湖南历史上的科举人才零落却是不争的事实。

湖南人科举之路的艰难,与湖南的地理和政治情况有关。古代湖南各方面生长相对落伍,远离北方政治中心,恒久以来都未能独立建省,与湖北一起混为 " 湖广 ",所以区域内没有科科场所。清中期以前,湖南学子参考需要翻山越岭到位于湖北武昌的湖广贡院,这就意味着,湖南离科场有一两千里,到场乡试,要提前出发,做好风餐露宿,甚至是葬身洞庭的准备。这些外部因素阻碍了湖南人应试的热情,而且遇上风雨天气,就有可能延长了考试时间。

直到清朝康雍年间,康熙时期,设置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开始独立建省。有了这一行政独立的基础,到了雍正元年(1723),在社会各界的配合呼吁下,湖南顺理成章地有了自己的科科场所——湖南贡院,今后湖南学子到场 " 高考 " ——科举考试的乡试,就都到长沙即可。第二年,湖南就举行了乡试。

清朝后期,长沙开埠,成为湖南对外商业中心,南北分闱,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的兴起,让长沙成为科举重镇。据光绪《湖南通志》统计,从顺治到康熙南北合闱的 78 年里,湖南录取的举人人数只有 326 名,平均每年 4 名;而从雍正二年(1723)南北分闱到乾隆六十年(1795)的 72 年里,湖南所取中的举人人数为 1610 名,增长到每年 22 名。

撰文 / 潇湘晨报记者储文静

【泉源:ZAKER潇湘】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