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学什么、学几多知识,才气过好这一生?

  • 时间:
  • 浏览:205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上学时候学的知识,和日后的生活、甚至事情重合的很少;又或者,学校学的工具,和生活中我们心田真正体贴的事情毫无联系……究竟学什么知识才是“有用”的,学几多知识才气让自己的生活更好呢?今天的文章也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文章作者郝景芳,她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小说界的诺贝尔”——雨果奖, 同时她还是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在事情之余,她一直在坚持写作,前后共出书过六本作品,因此她也被称为“斜杠青年”:既有理科学习,又有社会科学学习,另有文学学习,所以她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有比力多的小我私家感慨和履历。

2017年,郝景芳和洽朋侪一起建立了童行学院,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联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阔,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这篇文章,可以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民众号“童行学院”。

文/童行学院

1

以前上学的时候,常有一种感受,学了许多学科加起来,仍然以为有一部门是空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下课之后,上课教学的所有知识,都与生活里真正挂怀的事情无关。生活里真正挂怀什么事情呢?挂怀自己的长相欠好看,挂怀自己穿衣服土气被人讽刺,挂怀自己喜欢的男生似乎注意此外女生,挂怀班里的人际关系冷淡,挂怀未来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有这些事,似乎从来不泛起在任何学科课程里。

这样的困惑,让我在学习许多学科课程的时候,感受只是脑在动,心一点都没动。

这些事情,与自我和世界有关的事情,该到那里去学呢?

大学时,我也想过教育的作用。教育到底能否带给人一些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我原本以为这个问题是否认的。在我惯常的履历里,学校就是学知识的,只教干货结论,考核确定谜底,不带心田情感与价值。我原来也以为人的情感与价值是无法在教育中通报的,因为这些价值一旦在学校贯注,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而充满僵化。

学习走脑不走心,我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让我发生改观的,泉源于大学里的小说课和社会学课,我去旁听中文系的小说鉴赏课,又去旁听哲学系的古代社会课。在那些课上,老师会讲到安娜.卡列尼娜在自杀之前漫长的心田独白,或者讲到古代知识分子如何自我定位。那些课充满不确定性,要么是老师给我们开放性问题,要么是几个老师相互之间争论得猛烈。总而言之,在那些课堂中,人生的价值和世界的纪律是值得探讨的,可以被质疑的,也是可以表达看法的。

谁人时候,我第一次以为,知识课堂也有那么一点贴近人生决议了。

2

直到厥后过了良久,我读到这样一句话,心田强烈地震动了一下:“智慧的西席会研究经典的文学及艺术作品,以展现人类一直困惑不解然而又顽强探索的理想。”

“人类一直困惑不解然而又顽强探索的理想”,这句话戳到我心里最深处。很长时间,我心中一直有困惑不解而又顽强探索的理想,在茫然中寻找谜底,兜兜转转总是回到原地,有不懈追求却又没有出路。这是我生活的气力泉源,也是我生活懦弱的泉源。

在我看来,如果做教育,如果说教育有一份焦点目的,那不外乎就是让人探索出困惑而顽强的人生理想的解决之道。

而又有什么样的课堂和什么样的西席,能展现困惑人生的秘密呢?

这就涉及到,如何在教育中,引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人生价值是可以被教育的吗?这里会遇到多种回覆:

回覆一:可以的,应该有官方尺度谜底,见告大家价值观;

回覆二:不行以,人生价值应该是一人一个样,自己说了算,无法教育;

回覆三:可以的,可以冥想抽象名词的哲学寄义,得出谜底;

回覆四:可以的,可以从知识中学习获得理性,再以理性对话的方式思考价值。

以前小的时候,我倾向于回覆二,因为太讨厌贯注,因而宁肯相信价值观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是不行讨论的。

然而,当我学的经典著作多了,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思考那些始终存在的问题。

在经典著作中,对人生选择和人生价值的讨论,是通过逻辑推理、人物故事和富有激情的创作,来加以转达的。事实上,价值领域是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交流来辨析的。对于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什么是理想,都不是有唯一谜底,而是可以加以理性思考的。理性和情感价值并不矛盾。

现在,我相信的是回覆四。我不认为人生决议和人生价值是能靠灵修得来的智慧,这些问题,自己都需要从大量学习中探索谜底。什么是学习,不外乎就是从前人积攒下来的经典智慧中,获得对自己人生发展的启示。

对于价值问题,许多成年人依然疑惑,依然面临自我的崩塌、爱的逆境、人生的难题,找不到谜底。只有理性思考留下的信念,是我们面临自我、面临人生的真正心理基石。

3

为什么我们学校里的学习,很难带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和价值思考?

最主要的原因是,差别的教育模式,从基础意义上目的就是纷歧样的。

我给大家看看下面的两个模型:

第一个模型,基础目的是学习成就,此时的性格教育和思维教育,都是导向学习成就。为什么让孩子学习名人金句?因为以后可能考试有用。对价值的引导,是以能资助学习提高几多分数来权衡的。这个时候,价值引导并不是真的价值引导。因为真正的价值引导,一定是开放性的,能够思考和讨论的,留有自我探索空间的。

第二个模型,基础目的是更好的人。因此是完全反过来的,对情感价值的引导,并不是导向学知识;恰恰相反,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更好地处置惩罚情感价值问题,过好人生。

在这个模型中,对知识自己的考察不是第一位的,而是在意知识背后的思考历程,在意知识与生活情境的交互关系,在意孩子有没有从知识背后,获得自我探索的精神。为什么让孩子学习古代商业史,是为了让孩子相识:处置惩罚与他人的矛盾,是从古至今人类都面临的困扰,交流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智慧,你可以想一想另有什么其他方式,你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智慧,去处置惩罚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

不能与内在自我发展相连的知识,都是排挤的知识。

4

上面画的第二种模型,就是通识教育模型。

通识教育让孩子学习许多学科知识,让孩子见识整个世界和宇宙,让孩子接触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智慧经典,但并不是为了陷入知识的海洋窒息,而是为了把世界装进孩子心里,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有一段我最喜欢的话:

“然而,人的人格不能被剖析成几个独立的部门或品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有人曾精炼地说,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好”人、“好”的公民和有用的人。“好”人的意思是内在的完整、泰然自若、坚定的人,它归根到底源于某种完满的人生哲学。人性的完整不是除其他四种能力之外的第五种品质,而是与它们相一致的,而且也是它们的效果。自由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完整的人,而人性包罗直觉、情感和智力。”

这里提到的这句话,“好人的意思是内在的完整、泰然自若、坚定的人”,是整本书里最重要的一句。这里说的“好人”或者“整全的人”,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慈善的好人、受人欺负的好人,而是从“完满”“坚定”意义上的好,也就是内外一致、前后一致的人,就如同昔人说的君子如玉,内在完整不残缺,遇到风吹雨打也依然保持自我。

一个内在完整而笃定的人,是一个可以接受自我而仍然单纯的人,是可以经得起挑战而不瓦解的人,是可以坚持自我个性,又与他人协调的人,是一个努力去做自己认同的事的人,是一个心田深处有基础善意的人。“好人”是可以自我界说的人。教育的目的是让每小我私家都能成为能自我心田泰然的“好”人,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卓越。

而这种尺度,一个完整、泰然自若、坚定的人,也可以看作我们对孩子的基础期望。当孩子有一天能够挺过对自己的质疑,能够反抗至暗时刻的压力和繁花似锦的诱惑,他/她才可能真正成为任何领域的良好的人。这种“好”人的状态并不容易在短暂的课程里造就到达,但教育者可以让自己向这个偏向努力,从而让孩子感受到。

任何领域的专业学习都是有益的、必不行少的。但只通过专业学习,是无法让人过好这一生的。通识教育不即是多个专科教育的合集,它是让知识酿成人生智慧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以人格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为人格是整全一体的,因此知识需要是全面的,它让知识进入孩子心里,最终的愿景不是孩子的飞黄腾达,而是孩子的自我照亮。

- END -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在「童行学院」,你还可以看到以下关于儿童发展、怙恃发展的更多内容:

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伉俪关系、尊长关系和整个关系系统

儿童生长的身体与大脑、情绪与性格、智力与语言、同伴和社交

儿童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思维

怙恃发展的自我认知、动力目的、能力提升、精神发展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可以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民众号“童行学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