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上最红的教育家,出新书揭破了孩子不爱上学的原因

  • 时间:
  • 浏览:111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有时候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一本正经的教诲里,而在于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利兹Lizzie;本文泉源:民众号“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自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一切都变了。在“看护权”移交以后,家长们变得异常焦虑:

学校里分数比自我认知重要,孩子的优点被忽视、缺点被放大,没自信,怎么办?

上学后,孩子不享受学习了,学工具酿成苦差事,我该怎么帮ta?

教学方式一刀切,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恐惧失败,我是不是选错学校了?

孩子不喜欢上学、不适应学校,令无数家长头疼。

许多人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喜欢学习,但纷歧定喜欢学校教育,家长可以学习怎样选适合孩子的勤学校、好老师”。

这个不寻常的冬天,终于有人出书专门写这件事——肯·罗宾逊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没错,作者就是谁人做出过“学校正在抹杀缔造力”的惊人TED演讲、至今以6400万浏览量攻克榜首的英国老头

这本书的英文名,也许更能转达书的真正主题——You, Your Child and School(你,你的孩子,以及学校)。罗宾逊希望帮你认清这3个问题:

家庭:孩子当下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长可以如何提供?

学校: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校?如作甚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

孩子:除了学术,他们还需要学习什么?

正如大家都熟知的非洲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乡村”,我们孩子的“乡村”,是家庭、学校、老师、社区组成的教育生态。如何确定所有组成角色的职责,良性互助、相互配合,就是本书的焦点问题。

下面,笔者就把书中的英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不外,还是要预先提醒:本书的整体论调是基于科学观察、研究的审慎分析,帮家长相识好的家庭教育、适合哪种学校,但不是一本“好家长炼成手册”“名校择校指南”,切忌功利思维。

家庭:做到你能饰演好的怙恃角色就够了

我们处在一个被迫比力的时代。社交媒体时代,每小我私家的朋侪圈都是一部“楚门的世界”。及格怙恃的尺度,正不停被朋侪圈拉得水涨船高。于是我们慌了:到底要怎样做,才气成为好怙恃?

别着慌,首先你应该意识到,“完美怙恃”的尺度太过狭隘、单一,险些没有人能到达,所有人都感受自己不够好。所以,先跳出“完美”的执念。

《奇葩说》第六季第21期辩题:“妈妈是超人”这句话真的是对妈妈的赞美吗?辩手詹青云表达了反驳

其次,罗宾逊在书中希望大家思考:基于你的发展履历、家庭配景、情况,你能饰演好的怙恃角色是什么样的?

你可能已经在其他的育儿书里看过下面“四种修养气势派头”的理论,并直接给出结论:

“权威型怙恃”是最好的

另有一种极端:直升机型怙恃,他们过分掩护孩子,不停监视孩子,时刻担忧孩子受伤,帮孩子做作业,一看到孩子自尊受伤,马上找老师去理论

但在罗宾逊看来,要求每位怙恃做权威型有点“何不食肉糜”,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修养方式。总有怙恃,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或孩子有特殊需求,难以做到权威型。

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人,从小到大是不停变化的,我们的修养方式,也可以灵活多变,在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三种修养方式中,找到一个正确的平衡(不提倡“忽视型”和“直升机型”)。

好比,涉及宁静的情况下,制定规则并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是最好的做法(偏向专制型),而过多解释,反而有可能引发孩子不须要的焦虑;再好比,在孩子幼小或康健状况懦弱时,可以暂时敬服多于规则(偏向纵容型)。

如果怙恃不分阶段、场所,或违背天性执意权威,而发生了很大心理压力,那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和你并不会变得更好。

所以说,找到你能饰演好的怙恃角色,就够了。

学校:勤学校、好老师,可能跟你以为的纷歧样

1. 最好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

对于家长该如何择校这个问题,罗宾逊首先给了我们勤学校的5大尺度:

课程要平衡、全面

教学要因材施教;

评估不仅仅用尺度化测试,另有总结性评估;

情况上学校是快乐的学习场所,不是冷漠的机构;

文化上学校有社区意识,家长被勉励到场。

可是,他说,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这些要素如何协同事情。如果评估系统只重视某些课程,那么课程再好也是不够的;如果教学质量不高,仅有良好的情况也是不够的。

固然,罗宾逊作为一个以“品评学校”而走红的学者,自然不会认为“教育等同于在学校上学”,他十分斗胆地在书中讨论了“怙恃的第三种选择”——在系统外教育你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身上泛起了一些信号,好比说“很讨厌上学”,很难直视大人的眼睛,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刻钟,以及学校里没有让孩子兴奋的事情……那可能说明,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

在美国,这样的孩子选择多一点,约莫3%孩子在家上学,课程和学校相似;10%家庭完全避开正规课程,很是佛系,怙恃不提供课程,孩子学什么完全基于兴趣,不考试,不推行国家结业尺度。

有学者专门做过观察,这些“不去上学”的孩子凌驾80%选择了某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凌驾50%即将或已经从大学结业,其中一些人甚至有藤校学位。有趣的是,没有人以为大学很难,但以为大学体制很奇怪。

为什么不学正常课程的孩子,也能进入藤校?罗宾逊没给出详细谜底,但从他一贯的理论,或许能获得一个提示:

多年轻人拒绝接受教育,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学习,而是因为传统学校的教育仪式和老例,反而故障了他们学习,所以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着花效果,“个性化教育是有效的教育”。

2. 如何分辨好老师和普通老师?

罗宾逊认为,好老师和普通老师的差异,在于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认知。

普通老师:只有一个角色——教授学科知识,并认为学生只学学科知识就够。

优秀老师:除了教学科知识,还主动负担4个角色——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缔造力、赋予学生气力、对学生各方面有高期待

此外,罗宾逊认为,好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的工具,并十分乐意和学生分享知识。被称为“教育传奇”的芬兰,乐成很大水平上就归功于此。

大家知道芬兰对老师的选拔很是严格,不仅要有高级研究型学位,还要继续学习5-6年才气教学生,每年只有10%的申请者能被录取。可是你知道吗?这10%,绝对不是结果排名前10%就够了。

他们当中,1/4学术能力排名前20%,1/2学业结果一般,甚至另有1/4是学术能力排名后50%的学生!

为什么这样选?芬兰的教育系统认为,教学技术可以培训,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天生热爱教学、有天赋终生从事教育事情,拥有资助他人学习的激情和专业知识。

而具备这些特点的人,可能是年轻的运发动、音乐家和青年首脑,纵然没有最好的学习结果,也可以做老师。

优秀学校、老师的特点,在差别国家中也是共通的。中国许多家长在为择校焦虑,也许上文能提供一些新思路。

孩子:教育既应该是学术的,也应该是实用的

文章最后一部门,是教育的接受者——孩子。在书中,罗宾逊用了很大篇幅试图帮家长真正明白孩子——他们先天基因带来差别的性格、气质、天赋,别强求他们和别家孩子一样;而在他们漫长的童年中,所有孩子都有庞大智力潜能。

所以,大家请暂且放心,如果你的孩子4岁喜欢在餐馆里疯跑,7岁还不会整理房间,没关系,经由漫长的发育历程,最终都市长大。

关于学习,罗宾逊还帮孩子说了一句话:

“孩子喜欢学习,但并不总是喜欢接受教育,有些孩子在学校有很大问题,在那里他们会感应急躁和无聊。我们应该制止用不感兴趣的工具压抑孩子。教育必须从内到外引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充满生命力,才气让孩子过上幸福自足的生活。”

而能让孩子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就要到达罗宾逊所提出的4个重要目的:经济生长、社交生长、文化生长、小我私家生长。

显然,教育不仅仅包罗学术教育。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的不仅是语言和数字,另有待人接物和处置惩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种植粮食到制造汽车、缔造艺术,都是有人运用思想缔造出来的。

所以罗宾逊说:“思考比理论更重要。要想让孩子获得真正的价值,教育既应该是学术的,也必须是实用的,把掌握内容和掌握方法联系起来。”

也许你已经感受到,罗宾逊看待教育,有很是高贵的理想和目的,所说所想的问题,都弘大而久远。

他认为尺度化教育很危险,会让人以为只有一条出路,所以支持让孩子以适合的方式去生长,也赞同不适合学校的孩子寻求他路。孩子心田充盈、通过缔造过上自己的生活,更重要。

无疑,他的理念可以慰藉一些焦虑家长,让大家松口吻,把眼光放久远。但很快,开学后忙碌的课程、作业、考试,可能又会把大家拉回原点,重新做回为分数折腰的老母亲。

那么,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至少对笔者来说:

作为怙恃,我学会了怎样以包容、有爱又不失权威的方式,饰演好自己的角色;

看待发展,我相识了孩子智力、能力生长的科学阶段,抛除教育,坦然接受现在的不完美,摆正预期;

择校之时,我知道怎样帮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和老师,如何与之互助。

我想,这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