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课

  • 时间:
  • 浏览:173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作为教育家,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发展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计谋和途径问题。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晰的回覆,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门生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怙恃,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基本打好后,再举行文化知识的教授。

关于“孝”,前文已有所述,这里不再多谈。但需要指出的是,可以适当对孝作较为宽泛的明白。在我国古代,学生或晚辈皆称为“门生”,师生间的关系仿若父子,师父一词就是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中演变出来的。老师是传经授道之人,对门生品德才识的教育有着不行推卸的责任。在教育的历程中,也支付了大量的心血。故而,做门生的应该按孝的原则看待老师,要对自己的老师尊敬有礼。在这一点上,昔人做得很好,门生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可是只要他回抵家乡,见到自己的老师,做学生的都要对他行膜拜之礼,与当年从师时一样。可是,现在的人们对于教授自己知识的师久远不如昔人那么敬重,这不能不说是“孝”的精神的失落。

接下来就是“出则弟”了。可是有人会问,都出门在外了,还如何敬重兄长呢?这就要求大家对朋侪、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好相处了。这些朋侪就是你的兄弟,只有交好了这些人,你的路才会越发平坦宽阔。另外,若是扩展到爱国家、爱天下,也是对这个“弟”字的正解。

“谨而信”,是孔子在申饬我们,学习做人要先注意自己的言行,到处小心审慎。不外,大家不要误将审慎明白为拘谨,这两者有着差别的意义。若是太过拘谨的话,就是小气了,不切合审慎的原意。审慎也是一种修养,只有审慎的人,才不会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他们一旦允许了别人的要求,就会经心勉力地告竣别人的愿望,做到言而有信。

“泛爱众”,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有着辽阔的胸襟,能够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保持着友爱的态度。这种行为是包罗师道在内的所有道的综合体现,看起来比力容易做到,真要修到如此境界却是极为不易的。

倘若一小我私家对上面的要求都做到了,就可以举行下一步的修养了,即“亲仁”。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与他们做朋侪,进一步造就自己的仁德之心,争取做个有道德的人。这也是孔子这句话的主要目的。只有做到“孝”“弟”“信”“爱”,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良好的规范,成为一小我私家格健全的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有了仁德之心后,若是另有剩余的精神,就可以去学些文化知识了。不管你想当文学家也好,还是当科学家也罢,或是做艺术家也行,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你都可以去学。

总之,孔学的人生第一课即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再学习种种知识。显然,这是德育优先原则。事实证明,这一教育计谋和途径是科学的,是切合社会生长需要的。德高才浅,只是这小我私家对社会孝敬几多的问题;而无德有才,则是危害社会的问题了。例如说,古时的贪官污吏,无不想尽措施,搜刮民脂民膏,这些人多学富五车,每小我私家的智商都很高。即即是现在,使用自己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作案的人也是屡见不鲜,岂非能说他们没有知识吗?从本质上看,这些人是在缺少仁德的情况下学习了文化知识,属于舍本逐末的行径,所以他们很难成为一个好人。

知识对于一小我私家来说虽然很重要,可是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却越发重要。一小我私家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会离乐成更近,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