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20多人留在乡村当西席,75年的钟声在这所小学深深回荡……

  • 时间:
  • 浏览:177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乡村西席胡清汝曾三次登上央视荧屏,一家四代深耕乡村教育,三代坚守同一所村小。如今,胡清汝家族四代中已走出20多名乡村西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第一次见到胡清汝时说,这个家族和造就过的四代学生,让他想到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但这个“堂”是课堂。

故事时间:1945-2020年

故事所在:河北省平乡县贾村小学

讲述人:乡村西席胡清汝

胡清汝的家里藏着一口已经淘汰多年的钟,这口显着破旧且缺失了一角的老钟,是贯串贾村小学75年历史的唯一物件。

自1945年贾村有了学校后,这口钟爷爷胡金锜敲过,父亲胡庆瑞敲过,厥后,胡清汝也敲过。如今,老钟已经被校园里更优美的音乐铃声取代,但胡清汝却始终不愿意抛弃。在他眼里,这口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藏着家族四代的教育故事。

在河北省平乡县教育界,胡清汝被誉为乡村教育的“老黄牛”,他的家族四代出了20多名乡村西席,累计造就了2万多名学生。“教育世家”的隽誉,也因为他先后三次登上央视节目而家喻户晓。有人盛赞胡清汝家族:“一门师表,两万门生,三尺讲台,四世祖传。”

贾村是一个普通乡村,从县城出发约莫有10公里的距离。春节前,记者走进了这个乡村。从村头一路向西走到止境,有一处小院,就是胡清汝的家。

出来迎我们的胡清汝,中等身材,笑容可掬,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受到同行人员的赞美时,低头欠身的那一刻藏着一丝含羞。眉宇间透露着念书人的气质,一身中山装又增强了这种印象。

走进庭院,胡清汝径直将记者引向书房。书房是念书人的标配,这是他平时念书看报、处置惩罚事情的地方,也是他接待客人的地方。在这个不大的书房里,两面墙壁的书架放满了各种书籍。其中三个物件最夺人眼球:一个是平乡县委、县政府授予的“教育世家”牌匾,一个是央视授予的“最美乡村西席”奖杯,一个是那张家族里所有西席的全家福。

书房储存着一个教书人的全部想象。围坐在一张方桌前,胡清汝向记者聊起了家族的教育故事。

第一代:爷爷胡金锜

胡清汝的爷爷胡金锜,在当地人们都尊称“胡先生”。

1945年,邢台先于全国不少地方解放。这一年,读过私塾的胡金锜在村民腾出的两间民房里开办了贾村第一所小学。此前,贾村的孩子念书的时机并不多

对于谁人年月的贾村小学,胡清汝只是听爷爷、父亲和村里的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起过一些片段,他脑海里留下的只是一些潦草的影象。

一名老师、两间屋子、8名学生,另有树上挂起的一口铁钟。贾村小学就是在钟声第一次响起的时候正式开张了。谁人年月,校园里的钟声可能是村子里最动听的声音。天天早晨钟声响起,声音可以围绕整个村子,不仅叫醒了上学的孩子,也叫醒了这个因为贫穷而沉闷的村子。

胡金锜教的第一批8个学生中出了3个西席、2个会计、1个医生。厥后,他们中有人做了县委常委,有人做了县法院院长,有人做了县一中校长。

已经80多岁的王化民是胡金锜的第一批学生,也是曾经的平乡县一中校长。根据王化民的说法,如果不是胡金锜抵家里做事情,他不行能有时机上学,“我们那一代人也永远不行能走出农村”。王化民家当年兄弟姐妹多,家里穷,基础没钱供他念书。胡金锜就找王化民的父亲做事情,劝他让王化民上学,并通过勤工俭学减免学费。

谁人年月的勤工俭学很有意思。学校面向村民开了个小卖铺,学生自己进货、卖货,赚了钱一起分红买笔墨纸砚。王化民就是通过这样的勤工俭学才念完了小学。“胡先生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我家现在三代都有做老师的,也成了村上的教育世家。”王化民说。

村里的老人说:“胡先生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从不放弃一个学生。”不仅如此,胡金锜在教学上的认真和精彩更是让人们念兹在兹。贾村小学从8个学生增长到60多个,始终都是胡金锜一小我私家负担所有的教学任务。

胡清汝至今还珍藏着一本爷爷当年给学生修正作文的合订本,这是一本用毛笔书写的作文本。“学生写得好的句子,爷爷就用毛笔全部点上‘点儿’,并批语予以表彰;写得欠好的地方,就在旁边画上‘小圆圈’,写出缺点和不足,指出应该如何改。”胡清汝说。

“爷爷还编写了一本《珠算新集》,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校本课本。”胡清汝先容。为了教勤学生珠算,胡金锜凭据自己的实践履历,把一些珠算规则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再编辑成册教给学生。

胡金锜不仅珠算教得好,算盘打得更好,在一次珠算技术角逐中获得了全县第一名,被誉为“铁算盘”。因为算盘打得好,胡金锜在做了6年西席后,被调到县供销联社做了会计、副司理,最后在县电力局离休。

小时候,胡清汝对爷爷的印象是,逢年过节,总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答谢,给爷爷叩首行礼,另有不少已经事情的学生来探望他。

如今,胡金锜已经去世30多年了,他留下的不仅有老人回忆起的那些故事,另有给家族子弟的16个字,“为人至孝、宅心仁厚、诲人不倦、兢兢业业”。“这是我们胡家做人为师的道德准则。”胡清汝说。

第二代:父亲胡庆瑞

胡金锜脱离学校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曾经摆设过两名西席:一名西席以为条件太艰辛,急忙脱离了;另一名西席则因为管不住学生,水平也不高,听说是被家长赶走的。就这样,贾村小学一度没了老师。

胡清汝的父亲胡庆瑞从小就在贾村小学念书。1959年胡庆瑞高中结业,原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多种想象的他,被父亲叫到了身边:“咱村人少,又偏僻,没人愿意来这里,学校不能一直没有老师啊,你就留下教书吧。”父亲的话让胡庆瑞无法拒绝。就这样,胡庆瑞接过了父亲的教鞭。

“父亲继续了爷爷的理念,为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肩负,经常领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胡清汝说。春天领导学生编草帽辫,夏天割草喂牲口,秋天捡谷穗,学生的笔墨纸砚、学校的课桌凳子,都是胡庆瑞领导学生勤工俭学换来的。

谁人时候,胡庆瑞白昼在学校上课,晚上在村里办扫盲班。扫盲班就办在村中间的一块空隙上,空隙中间有一棵枣树,胡庆瑞将马灯挂在枣树枝上,另有自制的小黑板。村里的青壮年、妇女都在灯下听他授课。来听课的人坐在各自带来的小凳子上,一些老人还搬来了纺花车,边纺线边听课,这是谁人年月特有的场景。

从1959年到1969年,这10年间贾村小学一直是胡庆瑞一个西席。他一人教一年级至五年级的所有课程,是典型的全科西席。除了主课,他还教学生唱歌、打腰鼓、打铜鼓、计划盘,学生都愿意上他的课。“父亲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逢春节都得为全村乡亲写好几天的对联,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是他帮着写字。”胡清汝说。

1970年,学生多了,贾村小学又组建了一个初中班,胡庆瑞既是学校校长,又是初中班班主任,还担任着语文教学的任务,这时候西席也增加到5个。自有了初中,周边五六个村的学生都到贾村上学,最多时到达190人。胡清汝说,谁人时候贾村的教育也是最繁荣的时候。胡庆瑞在贾村小学教书近2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生没有一个辍学的。

1972年胡庆瑞转正后调出了贾村,因村里缺西席,胡清汝的母亲就开始代课。1974年,在村委会的再三要求下,胡庆瑞又调回村里教初中。1979年,村办初中班都集中到乡镇,胡庆瑞又调到常河镇中学任教。1985年胡庆瑞调到田付村学区当校长,1995年调到常河镇乡担任教委主任,2000年退休。

厥后,贾村没了初中班,学校规模开始缩小,就剩了两个西席。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教学由胡清汝的母亲和本村的王老师卖力。到了1981年,胡清汝的母亲因病离岗,贾村小学就剩下了一个西席。

第三代:胡清汝

与父亲一样,1981年17岁的胡清汝高中结业,开始在贾村小学做代课西席。

做西席并非胡清汝所愿,他求之不得的是当一名武士。这个想法是因为受到叔叔胡庆珩影响,胡清汝的叔叔曾经从队伍给他寄回一身不穿的戎衣,是他高中阶段的最爱。

高中一结业,胡清汝就报名准备参军,当年政审、体检都已通过,父亲却说:“你别去投军了,留下来教书吧,咱村的学校是你爷爷开办的,我接了你爷爷的班儿,你妈现在身体欠好,学校里缺老师,你就去学校代课吧。”

胡清汝的心田充满了庞大,但显然父亲的期待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于是,像父亲被爷爷留下一样,胡清汝也被父亲留在了贾村小学。

今后,胡清汝放弃了通过投军眺望世界的时机,继续了爷爷和父亲的职业,走上了贾村小学的讲台。

只管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但家庭给了胡清汝最好的教育。从小在家庭里受爷爷和怙恃的影响,胡清汝耳濡目染,初登讲台便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天天与孩子在一起,胡清汝带着他们一起学习、游戏。虽然其时的代课人为每月只有18元,但胡清汝沉醉在做西席的幸福中。

事情中,胡清汝顺风顺水,贾村小学的教学结果一直在全乡压倒一切。但在生活中,胡清汝却遭遇了“失败”,微薄的人为让他的日子过得一直很紧巴。胡清汝至今记得,那时经常到县城开会、服务,但为了省钱,他从来不舍得在饭馆里用饭。1989年,胡清汝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个时候他的人为只有90元,还经常半年甚至一年发不下来。

20世纪80年月末,商品经济逐渐兴起,平乡县的自行车业很快使许多人发家致富。胡清汝身边有不少人包罗一些民办西席和代课西席都纷纷告退下海做生意,日子过得越发殷实,唯独胡清汝家的日子一直原地踏步。

贫困压得胡清汝一家喘不外气来。遇上家里遇到一些特殊的事情,胡清汝经常要乞贷过日子,这样的生活似乎看不到止境。谁人时候,即即是外出打小工,一个月也能挣到几百元,胡清汝显然是这个价值体系里的“失败者”,他实在无法让整个家庭挣脱经济的拮据。

厥后,胡清汝的内弟在成都谋划自行车配件赚了不少钱,回来鼓舞他一起干:“姐夫,跟我干,我投资,一年最少可以挣5万元,别当这个穷民办西席了!”

爱人也再三敦促。

于是,胡清汝向村委和学区向导递交了告退陈诉。村支书胡泽存红着眼圈对胡清汝说:“清汝啊,咱村又穷又偏,没人愿意来,你要不干,就没有老师了。”

只管如此,胡清汝还是决议要告退下海。在谁人秋天的下午,胡清汝决议给孩子上他的“最后一课”。

得知老师要脱离他们,课堂里马上鸦雀无声。

突然,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声:“老师,你别走!”一下子学生都在喊:“老师,你别走!”声音此起彼伏,学生哭了,胡清汝也哭了……

这一幕,胡清汝至今影象犹新。他最终选择了留下,这次“告退未遂”成了他教书生涯的一个小插曲。

厥后,贾村小学的西席依旧走马灯一样换,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但胡清汝始终坚守在这里,一干就是28年。

胡清汝家里有11亩地,平日家里的农活都由胡清汝的爱人包揽。农忙季节,为了不延误学生作业,胡清汝就把农具放在地里,见缝插针随时下地干活。有些坚守不像说出来那么轻松,是需要以过日子的方式一天天熬过来的。因为这份“熬”,胡清汝的心田对爱人始终有一份亏欠。

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早已沉淀到胡清汝的影象深处,可是如果有人问起,他很享受聊起那些曾奋斗过的岁月。他说,“谁人时期的热情值得纪念”。

胡清汝接手的第一批学生中有几个基础欠好,另有两个外村的学生。胡清汝就把他们叫到自己家里,每晚为他们领导作业。天天领导竣事,胡清汝都一个一个送他们回家。厥后,这个班里走出了5个大学生。

从第一个结业班开始,胡清汝送走的每一个结业班,都市履历一个有创意的结业礼。他会为全班学生准备一盘磁带,让每个学生对着录音机说出心中的梦想。2000年,一批结业近10年的学生回到学校聚会,胡清汝拿出当年的磁带放给他们听。“那时候我对胡老师说,立志要上医科大学做医生,现在我梦想成真了,这离不开胡老师对我的造就。”如今在平乡县医院当医生的王晓娟听到自己当年的声音,掩饰不住激动的眼泪。

这些刻着梦想的磁带是胡清汝对教育最深沉的爱。

第四代:儿子胡树栋、女儿胡树桧

胡清汝的儿子胡树栋是一名80后,与胡清汝当年一样,最初的理想也不是做西席。胡树栋的喜好是美术,他一直梦想考一所美术院校,可是填报志愿时,父亲还是说服他选择了师范院校。

2006年,胡树栋大学结业,入职一所乡镇中学——平乡县第三中学。今后,胡家的第四代人也登上三尺讲台,接过了燎原乡村教育的火炬。

刚到场事情的时候,胡树栋每个月人为只有600元。对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说,这点儿钱委曲满足花销,其时他和爱人谈恋爱每月都要盘算着花钱,他戏称履历了一场“计划恋爱”。

与父亲当年一样,有时候胡树栋也会有一种无力感,在时机眼前也曾猛烈地挣扎过。这些年,胡树栋身边许多人都去了条件更好的县城学校事情。2014年,县一中公然招聘西席,按胡树栋的教学结果、业务能力到县一中事情没有太大问题。当胡树栋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父亲告诉他,“农村学校的教学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其实农村学校更需要你”。胡树栋最终放弃了进县城的想法。

到场事情以来,胡树栋教过4门课程:语文、历史、地理、体育。2017年秋,因为学校缺体育西席,一向热爱运动的胡树栋被摆设教授体育课程。学生都笑着说:“我们的体育是语文老师教的!”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月朔年级地理的胡树栋天天忙于备课,并通过网络给学生在线授课。

与胡树栋差别,学幼师专业的妹妹胡树桧一结业就到北京寻得一份幼儿西席事情。一直憧憬大都会生活的她,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回到老家做西席。一直到2014年,胡清汝走上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西席”的领奖台,胡树桧与父亲一起到场央视的采访,她明白了父亲肩上扛起的家族使命。第一次走到聚光灯下,那是父亲职业人生的高光时刻,也让胡树桧找到了回抵家乡做西席的勇气。

厥后,胡树桧回到了老家常河镇一所幼儿园事情。这所幼儿园是胡清汝用“最美乡村西席”的20万奖金革新的,他一直惦念着老家能有一所像样的幼儿园。

“我不知道让女儿放弃北京的事情回到农村是不是有些自私。”胡清汝说。

没有竣事的故事

2019年9月,胡清汝从镇中心校调回贾村小学,已经从县教研室退休在家的叔叔胡亮也主动回到学校授课。叔侄俩回到了他们最初出发的地方。

贾村小学如今已移址新建了校园。课堂里配上了多媒体和空调,胡清汝还专门建了一个图书角,课余时间领导学生办起了念书会。

再次回到村小事情,胡清汝已不仅仅是一名守在课堂里的教书人,他想以新乡村西席的形象支持乡村文明的再起——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影响民俗,让贾村成为一个“教育村”“新农村”。

2016年春节,胡清汝提倡建立了“贾村教育基金会”。他带头捐钱1万元,对全村优秀高中生、大学生发表奖学金,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发表助学金,对造就出优秀学生的家庭赠送“教育功勋家庭”锦旗。

今年春节前,贾村教育基金会提倡举行了首届贾村全民念书朗诵大赛,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孩子都争相到场。胡清汝的努力就是要反抗正在陷落的乡村文化。

在教书育人之外,胡清汝还是一个侍弄花卉的妙手。满院的花木被他打理得生机盎然。

如果到了春天,这个院子就是一个生态园,那是最美的教育意象。就像走出贾村小学校门满眼绿色的田野一样。

泉源 | 中国西席报

作者 | 中国西席报记者 褚清源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微信投稿、商务互助等请联系中师君

以为有用?点亮『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