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我对教育的四个看法

  • 时间:
  • 浏览:112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顾明远:我对教育的四个看法

顾明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学生主体客体统一论”“比力教育理论” 的开创者之一,顾明远从1986 年开始,花了12 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又花了12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近年出书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更是受到教育界的诸多好评。

作为教育专家,顾明远到场了关于国家教育革新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年来不停呼吁提高中小学西席职位,废止“三勤学生”评选与阻挡强迫孩子到场“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发生庞大影响。

1

问:您重复提倡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看法已成为宽大教育事情者的座右铭。您能详细谈一谈吗?

顾明远:我一共有四句话,前面两条我说得比力多,大家也都比力熟悉。

首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许多人也在说,我之所以重复宣传,是希望强调“爱”这个观点。

已往大家不明确什么叫爱。

我以为“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了这样一个界说,许多问题就可以看得清楚。有些西席部署作业、对学生体罚,包罗怙恃打骂孩子,看上去似乎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你好”,是爱孩子的体现,但这种爱对照界说来看,和我说的爱是完全差别的。

类似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那是溺爱——所以我明白的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生长,不是爱结果,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可是心理扭曲了,这就不是爱。

我以为真正爱孩子是要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久远的幸福思量。

有的人说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获得未来的幸福,我要说的是,童年没有幸福,未来也没有幸福。

第二句话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句话是强调学生的主体职位。

学业肩负重,我以为这个肩负主要是心理上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感受不堪重负。

相对照一些外洋优质学校,他们学生的学业肩负也很重,可是他们与我们差别之处就在于,学生自己喜欢、愿意学习,课程由自己选择;而我们是被动地学习,这是最大的差别。

我们要造就创新人才,首先需要造就学生的兴趣,自己不愿意学习,光靠强迫是成不了才的。

所以减负除了淘汰课业肩负外,重要的目的是造就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运动。

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正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工具。

教育不是造就做题的机械,不能没有时间思考,学生需要到场有益的运动,所以减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生长个性。

第三句话是“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情感是很是富厚的,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情感越是富厚,同时又很懦弱,所以往往西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市影响到学生,西席的一句表彰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学生会记着一辈子;西席无意中伤人的一句话,学生也会记着一辈子。

第四句话是“学生发展在运动中”。

我认为,学生发展不是靠西席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运动。

包罗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到场的运动中主动地学习。

在这个历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获得磨炼,责任感、相同能力、互助精神、诚信都能获得造就。

2

就教育论教育不行能化解教育问题

问:作为教育专家,您近年来也很是关注社会上有关教育话题的讨论,您以为现在中国教育革新的偏向在那里?

顾明远:我从今年寒假开始到春节差不多有十多天都没出过门,一直在写一篇7 万多字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其实我现在眼睛不太好,看书很吃力,已经不太写新工具,86 岁该休息了。

可是这次,我为何又要写这样一篇长文章呢?因为教育已经是全社会的热点。

无论在朋侪的聚会上,还是亲戚的来往时,总谈判到教育问题。

一次遇到一位朋侪,她的孩子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学校,但开学之后就发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申饬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做,她以为孩子受到许多限制,很难有所生长。

于是就想措施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念书去了。这几年我国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据相识去年有37 万人,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增加,年事也越来越小。

因此我想说说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问:您提出要从社会角度明白教育问题,能简朴先容一下吗?

顾明远: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就教育论教育不行能化解教育问题。

首先,教育的矛盾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不行否认,现在社会中存在分配不公。

2007 年10 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减负”座谈会上,就曾呼吁停止奥数班,我说奥数班摧残 人才,效果就地就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学奥数就上不了初中,上不了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大学结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事情,我怎么养家生活?”这种话出于小学生之口,又是可笑又是可悲。

说明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在教育内的反映。

第二,家长和学生也有许多传统看法。

好比“学而优则仕”,以为书读得好就应当公务员,就应当白领,中国没有外洋“学而优则工”或“学而优则农”的想法,这也是社会看法和社会意理的问题。

第三是中国的攀比文化。

中国是人情社会,别人家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自己孩子考上地方院校,家长和孩子都以为没有体面。

这种文化和心态发生了教育的竞争,你让孩子学奥数我也要让孩子学,而不管孩子的能力或者兴趣。

这种攀比体现在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攀比不仅存在于小我私家,甚至上升到一个地域的政绩观。

一个西席曾经告诉我,某年因为考试结果优异,他们地方上向导请西席们用饭,向导要求明年学校升学率继续提高。

只要具备知识的人都知道,升学率原来就是一个常数,与整体的教育质量没有任何相关,一个市升学率的提高一定陪同着另外一个市升学率的降低,所以专注升学率,实质是关注政绩。

对学校评价制度也以升学率崎岖来评价,一所学校升学率高,就讲明这所学校质量优秀,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对于教育本质认识的欠缺。

我们经常说要“教育家办教育”,就是要明白教育纪律,明白儿童发展纪律的人来办教育。

3

对教育自身问题要有清醒认识

问:您谈了这么多教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那么您对教育自己又是如何看的呢?

顾明远:教育自己不是没有问题。

教育计划纲要中就提到教育看法陈旧,教育内容方法落伍,主要是教育生长不平衡。

地域之间不平衡,学校之间不平衡。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重点学校问题始终存在。

固然,从我国教育生长历史上看,重点学校制度起过努力的作用,其时全社会亟需人才,重点学校的建设极大地满足了其时的需求。

然而随着教育生长,重点学校的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

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了教育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不重视职业教育

恒久以来我们从官方的教育投入到民间学校选择上都把职业教育看做低人一等。

回到历史上看,我国在上世纪50 年月时还是比力重视职业教育的。

已往的中专造就了许多人才,我在60 年月下放劳动时遇到不少“文革”前的中专结业生,我很佩服他们的水平和技术。

“文革”以后职业教育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陪同高等教育扩招,普通高中也获得扩张,职业教育开始滑坡,一直到2005 年全国开了职业教育事情集会,才对职业教育重新重视起来。

这造成了现在社会上应用型人才极端缺乏。

从教育看法上看,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他们也纷歧定喜欢理论的工具,可是现在家长还是更愿意学生就读普通高中、普通大学。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教育看法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造就人才。

感受现在在我国的教育中,教育的工具性太强了。

已往是说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厥后又提出为经济服务等等,不强调教育是为了人的生长。

教育本质应该是为了人的生长。

教育成了一种工具,是家长为孩子追求幸福的工具,是学校追求名誉的工具等等,没有把人看做第一位。

教育固然不能脱离政治和经济,要为政治经济服务,但只有人获得生长了,才气更好地为政治经济服务。

4

西席是教育的关键

问:您从上世纪80 年月末提出西席的专业化问题,努力推动了国家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您是如何思考西席与教育之间关系的?

顾明远:就像我一开始所说的“我对教育的四句话”,这四句话的背后,西席是关键。改变看法,转变教学方式等最后都要落实到西席身上,落实到西席队伍建设上。

首先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包罗国家提倡,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比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西席待遇。

现在一些地方好比江苏浙江,西席待遇已经提高了,可是许多中西部地域还很低。前不久一位中部地域的西席劈面向我诉苦,事情20 年了,每月的人为只有2080 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生长,提高西席待遇刻不容缓。

其次教育自己要值得人尊重,西席要提高专业水平,我之所以提出为西席设置研究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因为如果一个职业没有专业水平,是人人都醒目的职业,那么它是没有社会职位的。

我建议首先要强化西席队伍建设,严格国家考试制度,对于西席资格证书治理,切勿再一次地走过场,西席在考试考完之后还要经由一段时间考察,西席事情几年之后还要再考察。

再次是师德问题。

现在泛起西席“职业疲倦”的问题,我以为可能和西席对自身职业认识缺乏有关。

西席责任重大,教育事业是很幸福、很庆幸的事业,西席看到孩子的发展有幸福感,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延续和社会的生长。

有了这种认识,就能不停钻研,不停提高专业水平,就会感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教育生长到今天很不容易,成就很大。像上海的PISA 测试就是代表中国教育好与进步的一面。

我以为作为一位教育事情者,可以认识到有些问题是社会问题,教育已经负担了不应负担的问题,学校只能只管做好,校长只能面临现实,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不行能面临所有问题。

教育不是教育部门自己就能解决的,就像用人单元的招聘竞争引发了教育的竞争,择校问题与高考问题是社会竞争猛烈的反映。

所以教育需要全社会到场,全社会都要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育革新不行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逐渐地改变。

本文首发于《上海教育》 转自: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END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见告立删∞

∞执行主编:张俊 出品:冬日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