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心血管狭窄导致心梗,夜不能寐!医生解释完,放心了

  • 时间:
  • 浏览:145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黄先生,在外院做了一个心脏血管CT,也叫冠脉CT,提示心脏左前降支血管有20%的狭窄。

一直很是纠结,连觉都睡欠好了!

一大早就排队挂号找我看病。

我询问病史及症状,黄先生吸烟,不运动,用饭不控制;但并没有典型的心肌缺血的体现。

我告诉他:您的情况,主要是康健生活,戒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坚持运动;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就行。

黄先生还是不放心:会不会意肌梗死呀?

我说:您的情况连冠心病都不算,怎么可能心肌梗死呢?这不是杞人忧天吗?

黄先生:血管不是有20%的狭窄吗?

我告诉他:20%甚至都不用叫狭窄,只能叫斑块,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我们一般把50%以上的狭窄才叫冠心病;只有严重的狭窄才可能泛起斑块破裂发生血栓,引起心肌梗死。

听完后,黄先生终于放心了,临走时说:早知道没事,疫情没已往,我就不来看病了.....

啥叫冠心病?

心脏的动脉血管剖解像一个倒立的皇冠,所以心脏动脉叫“冠状动脉”,也就是像皇冠一样的动脉。冠状动脉内里发生多的血管垃圾,就似乎粥一样,叫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因为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全名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就是心脏的动脉血管恒久的垃圾聚集,时间久了内里有斑块了,当斑块造成的狭窄>50%,我们就称之为冠心病。当这种斑块到了一定的水平,好比说凌驾80%,就可能会影响血流,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

(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另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

冠心病≠心肌缺血?

冠心病:

1、轻度心肌缺血(无症状)

有心电图的动态改变或没有,偶有运动后或运动后泛起的心绞痛或没有心绞痛。或冠脉造影显示狭窄大于50%,小于70%。

吃药(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康健生活方式即可,危害相对不大。

2、中度心肌缺血(心绞痛)

有显着的心绞痛,通过药物或能控制,如控制欠好可行支架或搭桥。造影显示狭窄大于75%。

需要恒久吃药+康健生活方式。

3、重度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急性心衰等等严重的心肌缺血,需要抢救,危害比力大。

冠心病包罗:无症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只是冠心病发作时的一种体现。

什么是心绞痛?

不是所有的心血管狭窄都市发生冠心病,只有心血管狭窄大于75%的情况下,在某种刺激下,好比严寒、劳累、运动、劳动、快走、上楼、跑步、吃饱饭、大便用力等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心绞痛。

心绞痛的体现:

1、心绞痛的部位:可以重新到胸部、腹部、肩膀、背部等等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肌供血不足。可以是牙疼,咽部紧缩感,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出汗,乏力,不能表达的不舒服等等。

2、连续时间:每次连续时间两分钟到十几分钟。如果凌驾二十分钟,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急性心肌梗死了,要么跟心脏没关系。

3、缓解措施:如果发生上述任何症状,含服硝酸甘油一两分钟缓解,那么也可能就是心绞痛,也就是含完硝酸甘油会显着舒服一些。

4、诱发因素:都是发作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多于运动后发作,劳累、运动、劳动、快走、上楼、跑步、吃饱饭、大便用力后加重。

5、可能心梗:如果这些症状连续不缓解,凌驾20分钟,那就可能是最严重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

心绞痛一般分为劳力型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劳力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区别:

劳力型心绞痛:一般是在运动、劳累、运动、快走、上楼等等心跳加速的情况下发作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大部门属于稳定性心绞痛,对药物治疗效果好,一般不需要造影支架等等。

不稳定性心绞痛:一般是在休息时也会发作,运动后显着加重;相对来说不稳定性心绞痛要更严重一些,大部门需要造影,甚至支架或搭桥。

固然劳力性心绞痛如果不严重努力正规的控制,那么也会生长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什么是心肌梗死?

以前我们也叫心肌梗塞,其实是一个意思,现在通常叫心肌梗死更为准确,因为心梗后心肌在坏死。当心血管内的斑块,尤其是比力严重的斑块,不稳定斑块,容易发生破裂,就会形成血栓,血栓堵死血管就会发生心梗,这部门血管供应的心肌就会发生坏死,就叫心肌梗死。

总之:

心脏动脉血管斑块造成的狭窄>50%,我们就称之为冠心病。

冠心病包罗无症状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我们平时说的心脏支架,心脏搭桥都是冠心病领域;

心绞痛一般连续2-15分钟;如果连续不缓解,凌驾15-20分钟就可能是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只是冠心病发作时的一种体现,不是一个病名,冠状动脉粥样好好控制就不会生长为冠心病;冠心病正规控制,就不会意肌梗死!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参考文献:

1、曹林生、廖玉华等《心脏病学》。

2、马永生、霍勇、方唯一等《介入心脏病学》。

3、陈灏珠、林果为等《实用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