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锅 品美味 离桌不离锅-安徽历史-发现安徽

  • 时间:
  • 浏览:238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各种调味料助力胡氏一品锅。

  大厨准备了九种配菜,当然也可以准备更多。

  蛋饺和干豆角是胡氏一品锅的配料之一。

  层层叠叠的胡氏一品锅大功告成了

  蛋饺色泽金黄,和其他配料一起被整齐地摆放在锅里。

  【心灵地图】

  种田归来的佳肴

  对于一品锅,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合肥也能吃得到正宗的一品锅,但关于它的由来,却很少有人能说得出来。

  胡适一品锅是徽菜中的一道锅菜,因胡适招待好友而出名。实际上,它的前身就是绩溪当地的土菜,有个很通俗的名字——“大杂烩”。

  以前,农村的人家要起早摸黑耕田种地,家里没人负责做饭,只有在早上把饭做好,等着晚上回来吃。所以,每天早上外出时,便会把干豆角、竹笋、蕨菜、红烧肉等一块放到锅里,开着小火、不急不缓地慢慢炖。七八个小时之后回来,小火慢炖的大杂烩也就熟了,趁热吃上几口热饭。后来因为口感不错,这大杂烩也成了每家每户的习惯,渐渐就出了名儿,成了绩溪的一个招牌。

  【寻找之旅】

  传自绩溪,一品锅的前身就是大杂烩

  一品锅传自于绩溪,属于皖南特色菜。经多方打听,安徽很多地方都有一品锅。不得不说,这道菜已经红遍了整个徽州。为了了解正宗一品锅,我联系到徽菜研究所的副所长李道明。

  李道明是安徽省的特级烹调师,如今虽已不再从事厨师行业,但对徽菜文化的研究深厚。

  “一品锅的前身就是大杂烩,是采集很多普通的材料放在一起炖的锅菜。”李道明说,一品锅的取料很方便,都是家常材料,口味也很适中,能够迎合不同人的口味,也颇受好评。文人梁实秋先生品尝了“一品锅”之后,对此菜大加称赞,曾撰文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而一品锅这道菜因为胡适被大家熟知与认同,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为胡氏一品锅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胡氏一品锅渐渐传遍四方,合肥市就有很多地方能够吃得到。

  材料数之极为9,不然不能称为一品锅

  谈到一品锅的做法,李道明说,做法技艺上没有变化,始终都是小火慢炖,只有这样才能把多种材料的口味融合在一起,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可谓是花样多多。

  一品锅的材料一般有三个数量选择:7、9、11。在准备材料时,李道明指点厨师材料不能是双数。对于这点,我倒是很纳闷,这又是为什么?“数之极为9,不然不能称为一品锅”,李道明说正常情况是9种材料。材料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一品锅的丰盛程度,也决定了一品锅的大小。同时李道明也说有三种材料的一品锅,但那种就算是微型一品锅了。

  在材料的选择上,李道明强调红烧肉是个不可少的材料。“以往农村肉少,菜里油脂少,加点红烧肉能让菜更鲜美。”用厨艺的眼光来看,做菜基本都是人工调味,而一品锅小火慢炖的手法不是人工调味,属于复合调味,会让菜肴更加鲜美。

  除了红烧肉以外,还有干豆角、蕨菜、蛋饺等配菜。“以前生活不富裕,只能有这些,现在可以配更多。”李道明说,实质上一品锅就是大杂烩,只要是可以放的,都可以放在一起炖煮。很多人爱吃一品锅也正是因为材料的丰富,能够选择自己爱吃的吃。

  煸炒垫底,层层铺盖,慢炖四小时以上

  一品锅需要慢炖,但作为锅底的素菜还是需要先煸炒一下的,拿起干豆角等素菜,在炒锅中添油加醋、龙飞凤舞一番煸炒,这锅底就算是成了。煸炒过的锅底有些许汤汁,差不多也可以单独算个菜了。倒入大锅之后,接下来便是层层铺盖的工作。

  高档的一品锅需要铺上七八层,李道明说,自下而上,一般会铺上红烧肉、油豆腐泡和蛋饺等,每层的菜肴也都是半成品。而摆样的方法也有些讲究,摆样的好看自然食欲也好。在摆样过程中,把每样材料按照区域分开。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颜色,明显地划分着锅中的地盘。在我看来,最耀眼的莫过于锅中的蛋饺,金黄色的饺子排成一圈,让人口水直流!

  摆样过后,便是慢炖。“慢炖不需要大火,一般需要四个小时以上。”李道明说,在饭店里,一品锅一般只能在下午出售,中午没有时间来做。在慢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淋浇汤汁,四个小时之后,各种半成菜肴的味道才能复合在一起,有个统一的香味。

  一品锅特别适合于隆冬家人团聚时吃,大家围坐炉边,边吃边聊,越吃越热,越吃味越好,越吃越有劲,且特具氛围。尤其是寒冬腊月,屋外,大雪纷飞,一片冰天雪地;屋内,众至亲好友聚在一起。平时,各人四海为家,闯荡天下,备尝人间辛酸甘苦,一言难尽。难得的团聚、难得的美餐、难得相遇的儿时朋友,怎么能不痛饮一盅呢?八仙桌上,中间放着“一品锅”,热气腾腾,菜香四溢。大家围坐在暖洋洋的铁锅旁,边大吃边聊天。加上荤素俱备、色香味俱佳,一种惬意温馨的情趣,弥漫在空气之中,不由得又增添了几分乡亲的情谊。

  【记忆碎片】

  一品锅因胡适而出名

  近代学者胡适的家乡便是绩溪,胡适本人对一品锅可谓是情有独钟。据说,胡适每到工作压力大、情绪压抑时,都会调制一品锅,而胡适的夫人江冬秀,原籍是旌德江村,与胡适家乡仅一山之隔,对于一品锅的烹制更是擅长。

  胡适在北大任教时,经常与朋友一起讨论学问。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相对于肚子,更为重要,显然,吃饭太过于麻烦,所以胡适经常会一边炖个大杂烩,一边同朋友忙于做学问,既方便填饱肚子又方便研究学问。

  在招待客人方面,他也曾经用一品锅招待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著名学者王云五等人,就得到了“一品锅,三五七层花色多,品其味,离桌不离锅”的赞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胡先生客居美国,每有贵宾到访,胡先生常常亲自下厨,为客人张罗这道家乡名菜。成菜后,又亲手端上桌,并向大家介绍说:“这个菜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徽州菜、绩溪菜、家乡菜,大家不要客气,务必要尝尝。”一品锅也得到了举座赞誉,成了一大美谈。

  一品锅因胡适而扬名海外,因胡适而广为人知,所以后人便把“一品锅”称为“胡适一品锅”,或者是“胡氏一品锅”。

  【民间语文】

  乾隆赐名“一品锅”

  乾隆皇帝喜欢微服私访。传说,乾隆皇帝与随从在某年微服出行中,自九华山来到绩溪拜谒天子坟。当行到岭北乡的一个山坳时,天色渐暗,就想找个人家歇歇脚。恰好旁边便有个农家,便叩门而入。乡民也十分淳朴,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但因为是中秋刚过,家里也只有一些冷菜。农妇怕客人饿着,没有办法就只有把笋干、红烧肉、蛋饺、油豆腐泡等一起放在锅中乱炖。烧热上锅后,不一会儿,乾隆与随从便将这道菜给吃得底朝天。

  饭后,乾隆问农妇这道菜的名字是什么?农妇答道,一锅粗菜哪有什么名字,不就是一锅熟么。乾隆听后笑道:“此菜名欠雅,不如叫‘一品锅’吧。”

  到了后来,这位农妇才获知原来皇上来过她家,随后这消息便火速传开,附近的村民自然争相效仿这道菜。为了讨吉利,村民们都喜欢在喜庆节日里烹制一品锅。到了最后,这道一品锅传遍了徽州各地,所以,又被称为“徽州一品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