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评:向手机“宣战”需要开展共同行动

  • 时间:
  • 浏览:755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凌晨3点,李珍的手指仍无法停止在手机上滑动。她陷入了一种“自己也不知道在干吗”的状态。26岁的李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即便明知互联网公司为延长用户使用时间使出浑身解数,她还是无法抑制地迷失在了各种推送里,凌晨4点,才疲惫不堪地睡下。有很多个工作日的深夜,李珍都是这样度过的。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对手机上瘾了。要改变这种状态,她首先要做的,就是戒掉手机。(4月21日《新京报》)

手机成瘾已成为公共问题,也是全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成天沉溺在数码产品和互联网世界中,已经没有年龄界限和群体差异,包括老年人也已经有了越来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报告显示,0.19%的老人在某资讯App上的日在线时间超过10小时。据权威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结合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基本定义,若一个人如果连续使用数码产品和智能设备超过3个小时,就基本上达到了网络沉迷的标准。

手机依赖所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一个人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长期低头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很多人突遇交通事故或掉进水池等意外发生,也是手机沉迷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正是因为如此,“远离手机”防沉迷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全国妇联就呼吁每天关机一小时,多与家人相处。其他更多的人则自发组织了相应的“宣战””抑制”活动,比如“不带手机出门”“放下手机,回归生活”等,还有更多人深受手机沉迷之害,只能以心理治疗作为解决途径。

“手机依赖症”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疾病”,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戒掉手机,探索人与技术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已刻不容缓。不过,从实际情况看,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手机依赖”的自净并不容易,若没有外界的干预与辅助很难真正达到目标。个人一旦置于手机成瘾的“病症”中,靠个体自觉和群体自醒,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需要构建多方联动,协同参与的整体机制。

以防游戏沉迷为例,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越来越严格,比如实名验证系统、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段时长、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各方共同行动等,由此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基本达到了保护的预期目的。由此得出的经验是,由于建立了强力的外部约束机制和保护措施,防沉迷的个人努力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照此做法,对于成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应给予“技术干预”和“责任分摊”,建立从手机软件提供者、手机使用者、他人和其他组织在内的协作机制。比如,手机程序和游戏提供者应效仿防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做法,对成年人采取类似的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其他类似功能的程序提供者,也应限制程序的使用时间,或者进行相应的时长提醒,社交、购物、小视频等常用的程序在关键时刻采取必要的功能限制。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诸如戒手机的App,或者通过立法等方式在手机中预置相应的程序软件,像让客车驾驶员“强制性休息”那样,对手机使用者使用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则“连续打8个小时游戏”的过度放纵就不会发生。

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手机依赖症比较严重的少数群体,给予心理诊断和治疗,帮助他们尽快走出沉迷的困境中。同时,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也应常交流、交谈和关心,帮助他们把注意力从手机中解脱出来,而避免让手机成为“无聊的释放者”。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必须意识到,使用手机固然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受外界粗暴的干涉,但帮助每个人合理、科学的使用手机,控制使用时间则是公共责任,需要携手同行。(作者 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