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

  • 时间:
  • 浏览:261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由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论坛于2019年8月和10月分别在合肥、北京两地举行。来自上海、湖北、北京、安徽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和建议。本版摘要刊登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引导、推动各方面进一步关心支持黄梅戏的发展与繁荣。

以改革创新为抓手, 实现黄梅戏繁荣发展的新突破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激发黄梅戏艺术发展的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我们应当继续把握改革创新这个总抓手,抓住几个重要发力点,实现黄梅戏创新发展的新突破:一是积极推动有条件的院团实行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二是探索、建立农村演艺服务供应平台;三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四是促进黄梅戏艺术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五是打造国内外了解、观赏、传播、弘扬黄梅戏艺术的平台。黄梅戏的艺术生命在于在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唯有创新才能繁荣。大家对黄梅戏艺术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下一步要集思广益,充分吸取好的意见建议,积极推动新时代的黄梅戏发展。

叶文成(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艺术的生命在于多样化

戏曲是一种以程式作为表现手段的写意语言。艺术欣赏见仁见智,却也有客观标准,黄梅戏的特点在于安徽文化的民间气质和皖人的精神气质,它是纯朴可爱的,是清新活泼的,它表现的民间生活非常好理解,很能打动人。但现在我对黄梅戏的感情却较为复杂,感觉现在的黄梅戏没有以前好看了,没有过去有味道了。这就是戏曲改革创新出现了泛剧种化。艺术的生命在于多样化,所有的剧种变成单一的格调,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衰落。因此,要对黄梅戏进行创新,要展望它的发展,必须先懂得剧种的特点是什么,然后才能去改革。不妨先回望一下来路,看看老一辈人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能借鉴什么,保留什么,有什么是一定不能丢弃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创新是黄梅戏的创新,我们走的是黄梅戏这个剧种独有的发展之路。

沈虹光(湖北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著名编剧)

努力提高创作水平

黄梅戏怎样再创辉煌,延续辉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是一个重要方面。就整个创作来讲,要戒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创作中的有效积累非常重要。除了以前的传统经典剧目,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基础的剧目不要轻易丢下,有些戏要梳理梳理继续演。靠这些剧目,我们能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推出新的“五朵金花”来,能不能再成长出一批梅花奖的演员。另外,对老剧作家、老艺术家,包括中青年有成就的艺术家应该多做一些学术研讨和推进活动,这不仅是对这些专家成就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他们的经验,对当前的创作、对推动黄梅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助力。

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戏曲理论家)

力除浮躁 守本开新

黄梅戏自初始就是“平民艺术”,雅俗共赏,有着极大的包容性。经过几代黄梅人的不懈努力,出现了许多具有久远生命力的代表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的。在当下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黄梅戏这根平民的纽带不能断,它的民间气质不能丢。它的主要演出活动应该下沉,沉到人民群众中去,而不是一味追求上浮、争上领奖台,出现“一奖到手、一戏丢手”的情况。新时期黄梅戏创作,从选题到剧本到演出,同样要下沉,沉到乡土文化历史的积淀之中,沉到生活底层,努力创作一批守本开新,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优品和精品。这是黄梅戏在当下再起的根本出路。

戴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重视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

在当下多元化的娱乐选择面前,黄梅戏像多数戏曲剧种一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则关系到该剧种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从这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与探索。在剧团的舞台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让优秀的成熟演员带领青年演员同台演戏,辅助作为主角的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真正立起来。不易察觉地进行传帮带,是最好的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让演员在舞台实践与刻画人物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很快成长起来。还要继续举办各种国家级艺术基金类培训活动,通过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年轻一代的艺术工作者,辅导、扶持基层编剧进行黄梅戏创作。政府及有关机构也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有意识地对黄梅戏观众进行培养。这样,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才会前途无量。

刘明厚(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发展繁荣黄梅戏的六点建议

黄梅戏体现了当下最为真实的乡土情感和文化依存,迸发出很强的活力,全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之上,要认识到黄梅戏在文化环境融合之下传承发展的局限和短板,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首先,一些优秀领军人物在剧种本身和省内具有实力,但缺乏全国意义上具有影响力的新的代表,建议将拔尖人才的培养打造尽快提上议事日程。第二,缺乏重点提升和整体呈现的艺术培养机制和剧种人才展示效果,建议整合成立汇聚全省优秀黄梅戏人才的青年团,培养重点,打造亮点。第三,新剧目缺乏整合,缺少亮点,精品力作不多,建议注重剧目制作的前期论证和后期打磨提升。第四,真正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体现黄梅戏表演高度的第一阵容没有出现,建议成立后续人才的选拔、推介、培养快速通道。第五、剧目和艺术发展机制智库缺乏固定性和权威性,剧种发展的战略制定、论证、检验机制缺失,这方面要尽快弥补、提升。第六、黄梅戏的传播力度应该加强,方式应该多样,视野应该拓展。

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保持黄梅戏的当代性

黄梅戏和任何剧种一样,始终和人类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黄梅戏创新发展的最大问题,是黄梅戏当代性的问题。黄梅戏自形成之初就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属性,并熔化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它始终保持了对当代艺术的吸纳力和接受能力,使自己拥有最大的生存空间。在现在的全媒体时代,和新媒体结合成为该剧种发展的着力点。还有它对都市文化生活的记录性和跨地域的文化生态,都成为该剧种保持当代性的手段和路径。但创新不是单一的,不是只需要艺术家完成的一件事,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因势利导,从文化引领、科技推动、产业推动三个方面着力,使黄梅戏在下一个阶段得到最好的创新发展。

韩生(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在审美样态上完成新的定型

黄梅戏今天的发展有些不尽人意,可能是对黄梅戏这些年来的创造性定型出了问题。我们实际上说的创新,语言背景就是现有的定型,如果现有定型不存在就不存在创新,所谓发展就是奔向下一个定型,如果下一个定型始终不出现,发展就找不到一个落脚点。定型是一个发展目标,是再发展的起点,它符合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黄梅戏历史上有过三次定型:第一次定型是由山歌的品格向戏剧定型,由说唱艺术向表演艺术变化;第二次定型是由简单的本色表演向自觉的表演定型,是黄梅戏固化了的戏曲表演;第三次发展为综合表演。最后一次定型给黄梅戏带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在黄梅戏审美样态上的定型没有完成,所以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是题材的新的定型,第二是风格定型,第三是人才结构的定型,最后是审美品味的定型。定型是为了打破而存在的,我们要不断地用创造性转化、继承性发展的理念统领黄梅戏的当代发展。    

王长安(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著名编剧)

打造新一代领军人物

再创黄梅戏艺术发展的宏伟格局,首先是对基本地域文化的占有,对地域文化位置的坚守和拓宽。黄梅戏不仅属于安徽,也属于全国乃至全世界。从这个层面来讲,黄梅戏跟越剧、豫剧比还有所不足,这个不足既体现在黄梅戏作为一个大剧种,在今天还没有构成一个有机的团队,还没有给人大一统的感觉;又体现在对安徽、湖北两省之外的黄梅戏阵地还没有新的开拓、新的支撑;还体现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力度不足。第二,黄梅戏在电视和电影等传统媒体传播上曾经做得很好,但是其兴也快,其退潮也快,现在的悄无声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目前来看,黄梅戏的网络新媒体传播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在这个方面有可能打一个翻身仗。第三方面是黄梅戏新一代领军人物的打造。黄梅戏中年一代的艺术家现在已经慢慢步入老年了,年轻的一代还在成长当中,打造新一代的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第四,黄梅戏演现代戏非常擅长,神话传说戏也是黄梅戏的特长,民间生活小戏更是黄梅戏的优势,我们要对这些戏更多地给予关注。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不断吸收继承优秀传统

黄梅戏在发展过程当中要不断吸收继承优秀传统。黄梅戏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是无数的先辈艺人努力创造、大胆吸收、勇敢改革取得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要看到黄梅戏的历史价值,不断继承和吸收它的优秀传统,体现它的优秀传统,结合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转化创新,才能使黄梅戏事业更加繁荣兴盛。戏曲工作者在黄梅戏的创新发展中要做一个忠诚的传统继承人,要为人民的发展需要而创作,要多与中青年交流,把更多的中青年吸引进来,同时,更不要忘记每个为黄梅戏事业奉献过的人。

时白林(著名黄梅戏作曲家)

高度关注黄梅戏剧种建设

剧种建设是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一个戏曲剧种的艺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认如何传承,如何变异,如何转化,从而推进戏曲艺术的发展。对于黄梅戏来说,现在谈创新发展,大多谈外部发展环境问题,很少着眼于内部的艺术特征问题,这种现象必须得到改观。黄梅戏虽然不是很古老的剧种,也是从遥远的农耕时代走来,当初赖以生存和快速发展的那些艺术特征今天是否有效?与当代社会的审美氛围是否适应?或者说构成黄梅戏艺术特征的诸多元素中,哪些今天继续有效?与当代社会的审美氛围相互适应、协调;又有哪些艺术元素已经失效,甚至构成艺术发展的障碍,需要怎样加以变异,加以创造性转化。我们经常说黄梅戏的艺术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也能数出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但是,每个阶段呈现的艺术特征是什么?不同的阶段中有哪些艺术元素是一以贯之的,又有哪些发生了变异和转化?只有清醒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自觉地促进黄梅戏的本体艺术发展,才能自觉地推动从传统延续而来的戏曲艺术走进当代,走向未来。

唐跃(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文艺评论家)

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人上面

在当代语境下讨论黄梅戏的创新发展,第一,应该重视剧本创作。题材的重要性、符号性对于一个剧目的穿透力、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梅戏什么题材都可以演,这是优势,但它应该选择符号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现代的重要事件等题材来演。剧本创作要沉下心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人上面,而不是写事件上面;在艺术性上要细致打磨。另外,应该加强计划性,建造我们的剧目库。我们有多少剧目,要做一个汇总,在里面可以挑选一部分有基础的进行打磨,新创的要看准,剧本创作做好之后,演员才能有戏可演,才能得到成长。第二,现在有自媒体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等很多种传播渠道,黄梅戏要把这些有效的传播途径利用起来,在大范围扩大影响力。还可以把好的舞台剧拍成电影,形成双向的良性互动。第三,剧目需要打磨,打磨剧目要看准前景,应该避免浮躁,在演出实践中吸收各种智力把它提升出来。除此之外,现在有戏曲进校园,还有和旅游文化的结合等很多渠道拓展黄梅戏的发展空间,可以营造黄梅戏发展的肥沃土壤,为黄梅戏创新和发展打下基础。

朱万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提升作品品质 创新发展路径

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改变传统,要从传统剧目当中寻求发展。创新需要当代题材,反映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传统戏与现实生活的接触感。传统戏曲是有层次的,是超越生活的,它的超越感就体现在它的一招一式当中。这些程式成功地把生活变成艺术,就在于能够恰到好处地掌握这种戏曲的机制。从情节的角度来讲就是矛盾冲突,从对话的角度来讲就要富有张力。黄梅戏在创新当中要对作品在表现生活和超越生活这方面的品质有所提升。另外,黄梅戏在形式上要从小、轻、快这个路径上来反映当代生活,要从生活实践当中汲取戏曲创作素材,要深刻地反映现实,戏曲的生命力正在于此。最后,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要组织戏剧专门的频道,创造新媒体平台作为拓展黄梅戏创新发展的路径。

钱念孙(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文艺理论家)

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进行新的鉴定

黄梅戏一直在创新的道路上摸索、实践。我们站在新时代,站在当下,站在文艺创作扎根人民的情况下谈创新才能找准方向。黄梅戏艺术的创新不仅仅在创作这个领域,而是整个系统都要进行创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进行新的鉴定。创新也不是独立的,要根据每个剧目与每个市场用新技术等手段把它衔接起来,这个创新才有价值。创新还要有社会效应,所以还要解决与市场的关系,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为观众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是戏剧院团,艺术创作当然要围绕我们的产品,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更多要谈论的是互联网、是大数据、是区块链,我们谈文化惠民,谈戏曲进校园,谈戏曲进社区,这些工作是我们所有文艺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蒋建国(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著名黄梅戏演员)

紧跟时代思潮和审美风尚

黄梅戏一直紧跟时代的思潮和审美趣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还是农业国家,黄梅戏从农耕文化纯朴稚拙的这一面来表现底层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解放以后翻身农民对幸福生活期盼的折射,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所以一下子影响就起来了。新时期以后,黄梅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走了青春靓丽的一条路。这个时期,黄梅戏深入人心的程度是其他剧种无法比拟的。因此,黄梅戏的创新是我们的长处,怎样辩证地调动大家心中对黄梅戏的期待相吻合的东西,然后进行创新,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阶段来看,黄梅戏传统与当代嫁接是可以实现的,也是一个极好的方法。黄梅戏的音乐是其能够被当代社会广泛接受的关键,是我们最好的资本、最好的底气。黄梅戏现在要发掘传统,要更多地调动传统,但是也要和现在观众的审美趣味、习惯相吻合。在表现黄梅戏的诸多特质基础上,然后挖掘传统,吸纳当代时尚元素,努力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廖奔(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文艺理论家)

从优势入手传承创新

黄梅戏要有进一步发展,可以从它的优势入手。首先,黄梅戏有经典剧目,但经典剧目的代际传承不够。对于经典剧目的传承,包括青年领军人物的培养,可以以项目的形式,通过经典剧目的排演,把演员、导演、作曲等青年创作人才推出来。第二,对新创剧目有选择地传承。我们新时期创作了一批新剧目,选出有基础的剧目,在打磨提升的过程中学习过去的成功经验,传承的不仅是剧目本身,还有它们的创作理念、合作模式,乃至剧团的表演风格等等。第三,对小型剧目的挖掘整理。黄梅戏的原始特征、艺术个性更多地体现在小戏中,因此相关研究机构、剧院团要对小型剧目做系统化的挖掘整理,把其中的一些唱段、表演作为艺术创新的基本元素运用到新创剧目中,这也是小戏传承的一种方式。第四,黄梅戏的包容性很强,可以延续之前与各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思路,拓展黄梅戏的接触面。比如探索小剧场的运营模式,由此赢得更多的观众和市场。第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2018年抖音的大数据官方报告显示,黄梅戏的播放量排名第一,应该保持下去。除了利用新媒体来传播、宣传,还可以尝试进行在线创作,以获得更多的观众参与。

郑少华(《中国戏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