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积累与运用出题意图不错,学生真正能力有时也很难体现出来

  • 时间:
  • 浏览:201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语文的积累与运用出题意图不错,学生真正能力有时也很难体现出来

本次语文期末测试的积累与运用,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不知道学生做完后会有怎样的感受?从最后的评价效果来看,学生的答题效果令人满足,基础教育似乎搞得不错。

第一题,其实是一个诗句汇总,我们且不说,这么出题到底合不合理,单从学生做题角度来说,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出题方式,而且比那种抠掉一句的考试方式要柔和许多,至少显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在题目的末尾括号里有一句话,填写本学期学过的教科书中的古诗词句子。这是给出的学生的提示,或者说缩小思考的规模,对学生来说也许会容易想出来。假设学生能写出本学期课本以外的诗句可以吗?谜底应该是可以的,总不能因为学生写的不是本学期的诗句就给学生打错,那样的话,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体现在那里?

第二题是考察的一个知识,学生也都写出来了。这个不用多说。

第三题考察的应该是一个学习计谋,或者说是学习方法,五年级考察的是阅读速度的方法,六年级测试的是不明白字词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考察没有什么欠好,在前些年是没有这么出过题目的,这也是统编课本运用以来泛起的一些变化,总体来说,是好评的。只要老师给学生讲到了,学生应该是可以答出来的。

第四题,这个题出的就有些水平了。考察的是关于鲁迅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在《少年闰土》中,《好的故事》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于鲁迅的定位也是差别的。对于老师和家长需要清楚,鲁迅的这种偏写实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纷歧定就是鲁迅本人。固然,学生日后也自会明白。

教育总会有一种现象,对于教学富厚的老师来说,可以凭借自己富厚的教学履历,总结出来一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是英华的所在,体现在卷子中,就要体现不出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了,但这也是很矛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