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仪式感,而那些真正感动学生的仪式总是“小而美”

  • 时间:
  • 浏览:234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差别,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差别。它足以让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散发出光线。

家庭要有仪式感,学校同样需要仪式感。有人说,仪式感,不就是升旗仪式、开学仪式、结业仪式这类仪式吗?说得没错,不外许多学校总喜欢操办大型仪式,往往忽略了小型仪式,那些基于个体的、富有创意、直击人心的小型仪式。

一名高中生回忆说,小学盛大的开学仪式、结业仪式忘得差不多了,校长们抑扬顿挫的讲话也记不得了,倒是结业那天,班主任老师让全班同学写“心愿条”的事让他铭刻终生:“老师将大家的心愿条装进一个玻璃瓶里,埋藏在学校的一棵大树下,嘱托我们 20 年后再来挖开。每当有所懈怠,我就会想起心愿条,想起玻璃瓶,希望未来打开的那一刻,我有足够的勇敢去面临。”

德国的儿童心理专家梅兰妮 • 格列瑟在《孩子需要家庭仪式感》一书中说:仪式能给予孩子宁静感,安宁感和信赖感,促进孩子独立,赋予强健人格,给予秩序和偏向。一土教育的一诺老师认为:“宁静感是任何教育发生的基石。学校的宁静感是什么?是亲密和真实,是平静宁静等。”

从这个角度看,越是高峻上的仪式和局面,越容易给人带来压迫感,反而是那些小而美的仪式,能够带来亲密、真实、平静宁静等,抵达人心,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仪式急需转向

现在学校的仪式普遍存在几个问题:模式化、课程化、浅层化、成本高和周期长。

模式化。险些每个学校都有开学仪式、开学第一课、结业仪式、成人礼、升旗仪式……如果广泛阅读这方面的报道,你会发现大多陷入成人化的套路,抛开五彩斑斓的布景,缺乏足够创意,反而更多有一种凝重感和压迫感,孩子们在这类仪式中,容易沦为小分子,一个极其眇小的数据。

课程化。部门学校使用传统节日来创设“仪式感”,好比中秋赏月、端午划船等。由于全国民众都在到场,难有创新。同时,一些学校将课程和运动也当成“仪式”,如“一周念书运动”“一周手工运动”等,这类运动具有疑惑性,会让学校发生错觉:我们的仪式很富厚。但,实际上它还是课程。

浅层化。大家喜欢拿来主义,发现哪个学校仪式或者哪个企业的新品公布会很棒就兴冲冲拿来用,缺少系统思考,难以站在学校文化底色上打散重装,迭代升级,最终成了师生疲于应对的形式主义。

成本高和周期长。大型仪式,需要群策群力,从前期筹谋、设计、结构、主持、演讲、道具、化妆,到中间控场,再到后期清场,劳民伤财不说,对于见惯弘大叙事的孩子们,纷歧定能留下念想,加上距离太长,如开学仪式每年两次,而成人礼一辈子就一次,难以形成“重复效应”。

学校仪式感,迫切需要从弘大转向微观,从团体转向个体,从昂贵转向低廉,从凝重转向趣味,从低频转向高频,创设出切合学生差别年事段、差别精神需求、小而美的仪式。这里给大家枚举一些精彩案例。

小学段

仪式名称:赠书

台北市万兴小学,在开学当日,针对新生有一个“赠书仪式”。事先,校长会联系上家长,咨询孩子平日的阅读喜好,之后据此选定一本书送到每个孩子手里,并告诉他:校长没有什么好的礼物,只有书,热爱阅读,就请坚持下去吧。一开学就拿到自己最喜欢的书,孩子们都兴奋得不得了,入学的恐惧感和不适感一扫光。每个早上,学校还专门摆设了十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雷打不动,全体师生平静地在课堂里阅读各自喜爱的书籍。

点评:不仅照顾了每个孩子的情绪,也给学校的“阅读”文化加分不少。

仪式名称:穿越幸福之门

全国全课程教育研究院,创意了一个“穿越幸福之门”。每次开学仪式竣事后,孩子们需要走过一个由老师和家长双手搭起的人桥。孩子们鱼贯而行,奔向新学年的新生活。有一次,一个孩子抱着一位老师高声说:“快给我们上课吧”。老师的用心和热忱,孩子们感受获得。

点评:成本低、易操作,象征意义清晰,情感意义富厚。

仪式名称:文具购置清单

开学前,美国小学老师会为今年级的学生开出文具购置清单,为了制止攀比,清单上会注明文具的品牌和样式,一些有个性的文具是不允许带到学校的。拿着老师给出的文具清单,孩子们会在家长陪同下,前往超市选购文具,超市还是同样的超市,货架还是同样的货架,可是此时现在的感受完全差别了,孩子们都一副“这个给我包起来,谁人给我包起来”的样子。

点评:让每个孩子主动到场开学历程中的环节,降低开学带来的压力,而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这里融合了。

仪式名称:给新生洗澡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林敏,坚持做一件平常事。每年新学年开学第一夜,所有西外的校长及中层干部,都要与小学一年级的中外班主任一起去宿舍,帮着生活老师,替第一次离家在学校住宿的新生洗澡。一次,林敏刚替一个小男孩洗完澡,男孩就一把扯住他的胸牌问: “原来你是校长,校长是不是专门替我们洗澡的?”小男孩一下就把一所投止制学校校长老师的焦点事情挑明晰。

点评:校长没措施天天给孩子们洗澡,但在孩子们离家住校的第一夜,学校用这种“陪同”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尽快进入梦乡,适应学校投止情况。教育的初心与焦点的价值是什么?不仅是帮孩子们洗澡,也是教育人自身心灵的洗涤与净化。

仪式名称:每周一歌

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隶属学校,创设了“每周一歌”,在每周一的大课间半小时年段聚会会议时间,学校音乐西席碰面向全体师生唱一首课本外的歌曲,歌曲以儿童歌曲和校园歌曲为主。那一刻,整个校园都回荡着老师动听悦耳的歌声,将孩子们的思绪拓向无边的海洋、辽阔的星空。

点评:大课间是体育专属,每周一歌是音乐属性。体育和音乐在这里融会领悟,老师以另一种姿态泛起,整个校园生动起来,心灵的窗户在狭窄的高墙内打开,满满《肖申克救赎》感。

仪式名称:博雅树

山东五莲实验小学的刘树森校长,在教学楼的墙上画了一颗博雅树,树干上写着“寻找最美的你”。这棵大树一开始是光秃秃的,有枝无叶。树叶从那里来呢,每个孩子都可以把赞美老师、同学的优点事迹,写在便签纸上,贴成博雅树的叶片。现在,这棵树已经葱葱郁郁。

点评:发现身边的美,点亮别人的美,学会相同与协作,这也是 21 世纪焦点素养 5C 的内容。

仪式名称:情感账户

张家港实验小学团体的某个班级,开通了“情感账户”。一个个彩色的纸杯上面,贴着孩子们的名字,每当大家发现了谁的优点或是他做了好事,就写在小纸条上,在他的账户中存款。在班会课上,师生一起制定“存款细则”,除了做好事,实时认可错误并向他人致歉、使用礼貌的语言、学会原谅别人等等,也能获得存款。每周五中午,师生一起抽取情感账户的存款举行分享。孩子们还将“情感账户”复制回家,让小家庭爱意满满。

点评:老师的夸奖,会造成被夸奖学生的审美疲劳,也给其他孩子造成压力。将夸奖的权利交给学生,每个孩子的发展和进步都被同龄人真实瞥见,真实点赞。

仪式名称:时间胶囊

2019 年 9 月,广宁县的钱学森学校,封存了一颗时间胶囊,宣告学校的正式完工开校;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分校的结业仪式,加入“时间胶囊”元素,孩子们将自己的心愿放入瓶中密封,团体生存深埋在校园的某个角落,若干年后再来挖掘。

点评:“时间胶囊”让孩子们在未来人生门路上,有一个精神的坐标,对自己的行为和偏向做无形的指引和丈量。

初中段

仪式名称:儿童节最后一颗糖

月朔孩子们过的是人生中最后一个儿童节,意义重大。刘老师决议给孩子们买一些糖果,并把这一颗简朴的糖酿成一个仪式——“最后一颗糖”。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上台,恭敬重敬地从刘老师手里接糖。之后,是拆开包装纸仪式。孩子们一边拆解,一边回味童年,跟童年离别,离别幼稚,离别任性,变得有继承、懂感恩、成熟……(素材泉源:“老刘的文”新浪博客)

点评:小型仪式的创意不难,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只要创意者对孩子们的一点爱。

仪式名称:击掌

华东师范大学隶属杭州学校的校长马骉,有一个“击掌”仪式。天天早上 7 点,他会站在学校门口跟每一位学生击掌,接待他们到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击掌成瘾”,一开始是一种礼仪,厥后就成为了他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甚至心理上有了依赖感。天天上学就能跟校长击个掌,是不是一次很愉快的体验?

点评:看似低成本,实则高成本,时间成本。对于日理万机的校长来说,要保持同时段不中断地跟学生互动是很难的,可是校长岂非不就是应该跟学生打成一片吗?

仪式名称:“给自己的一封信”

开学第一天,刘老师让班上学生联合上学期的体现给自己重新定位,制定计划,再把所有的计划信都贴在课堂墙上。厥后,刘老师又把“给自己的一封信”改成了“给对手的挑战书”,内容一样,工具变了,还添加了一个“宣战仪式”,让同学们把目的对手请出来,在讲台上,当着全班的面,郑重提倡挑战。最后大家依旧把这些信贴在课堂墙上。(素材泉源:“老刘的文”新浪博客)

点评:“旧瓶装新酒”,围绕着“一封信”,还可以做大量延展。

仪式名称:“校长给学生们写一封信”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从上个世纪 80 年月做老师的时候,就开始给学生写信,通过这种传统方式,和学生交流相同。有一年,姜晓勇甚至给尚德初三的 298 位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每封信因人而异。这 298 封信,他写了 20 多天,到最后连手也抬不起来了。

厥后,因为时间不足,他又想出新措施——给全校学生写公然信,打印出来分发给全校学生,学生还可以带回家和家长一起读。从 2011 年至今,他亲笔给学生写了 40 多封公然信,内容包罗阅读、学习方法、为人修养等方面。

点评:给每一位学生写信的难度在于,校长需要做足作业,对学生有足够清晰的相识和预判,这样写出来的信才可能触及收件人的灵魂,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情感蕴藉的中国人来说,无论写信还是阅信,都极具仪式感。

仪式名称:送你一个火红的小辣椒

中考前一晚,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的陈玲老师,寻思着给孩子们一个勉励性小挂件,突然看到厨房一大串火红的小辣椒……第二天,学生们看到每小我私家桌上都放着陈老师带来的小辣椒,欢呼雀跃。他们有的把它藏在铅笔盒里,有的挂在腰间,有的直接塞在口袋里。他们说这是护身符,会保佑他们中考及未来的人生都能够顺顺利利,红红火火。

点评:在一些人生节点,老师给孩子们送点什么好呢?其实,万物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礼物,只要内里潜藏着师者之心。

高中段

到了高中段,学生们有独立的判断和价值观,需要一些内在更富厚、更自主的仪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学校除了使用特殊空间,也可以截取一些时间来创设仪式。

仪式名称:感恩日

每月第三周的周四,是艾瑞德国际学校的素食日。这一天,全校师生在食堂都只能吃素食,低碳环保,可连续生长,推动世界走向优美。学生们还将吃不完的素食带回家给怙恃品尝,告诉他们吃素食的社会意义。又因为学生们喜欢吃学校食堂的汉堡,学校开发了每月第四周的周五,作为全校的“汉堡日”。

点评:抓住师生的物质情感需求,就可能创设线人一新的仪式。名师周益民说:“仪式,并不只降生在舞台上,也不只存在于计划的重要运动中。只要我们真心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会发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契机,从而缔造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仪式。”

仪式名称:致歉日

重庆蒲公英泉源学校,设定每月第一个周一为“致歉日”,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一为“感恩日”。在当日的师生早会上,所有人都可以站在台上自由表达,向同学、老师、家长、朋侪、同事表达感恩或者歉意,少年的意气和成人的傲娇,都在这里平和安宁下来。泉源学校的师生关系越发融洽,大家处置惩罚情绪的能力提升了。

点评:“致歉日”和“感恩日”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台阶,潜移默化着学生们相同与互助的能力。

仪式名称:走廊上的情书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原黄春校长分享过一个仪式,他们学校课堂外有许多桌子。一天,一位高三学生走出课堂,发现桌上摆了几盒巧克力,下面压着几张纸。他读完痛哭流涕,喊所有人来看。原来,邻近高考,有几个高一高二同学给学长学姐写了高考加油信。黄春校长自己也很有仪式感,他将办公室搬到走廊,天天在走廊授课,不管有没有听众,这也是一种有趣而执着的仪式。

点评:看似神来之笔,其实谋划已久,令人震撼的仪式,经常不在计划中。一位老师讲述令他终身难忘的一次结业仪式,校长给大家上“最后一课”,一共 14 秒:台上老师们齐声喊,同学们好,同学们,再见!台下的孩子们泪水纷飞,齐声回应:老师好,老师,再见!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一刻必将注入学生灵魂,携持一生。

仪式名称:自由着装日

程红兵校长在《安平静静办学》一书中提到,安徽省的马鞍山二中,校纪森严。在校期间,学生必须统一着校服。厥后,在师生推动下,学校将每个星期五设为学生的“自由着装日”。这天,学生们身着自己最爱的衣饰来上学,特别隆重,如到场米兰时装周。那些平日不注重衣着的学生,这一天也都色泽照人。2012年,“自由着装日”被学生们评为学校年度十大事件之首。

点评:当学校站在人性角度思考的时候,“反仪式”也能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仪式。“自由着装日”告诉孩子们:约束与自由并差池立,约束缔造了自由。

另有一些仪式适合全学段,好比“追思系列”。

1.在苏澳小学的校园里,一棵百年苦楝树枯死了。“大树爷爷去天堂了”,师生很是不舍。学校特意放置了一棵纸制的追思树,让学生系上感念苦楝树的祈福小卡,而且在校庆时举行老树追思运动,谢谢老树百年来对几代师生的陪同。这,很有仪式感。

2.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的钱昌炎,在观光苏州中学时,发现一块清朝年间天子御笔的石碑,在文革中被人打碎,横卧灰尘之上,周围竖木,用红绳串护。观光者纷纷问校向导为何不修复御碑?校向导答:教育孩子,敬服文物;罗致教训,警示后人。这,很有仪式感。

3.张家港实验小学团体总校长刘慧提到,学校的一棵树枯死了,学校将它做成“生命之树”木雕,供师生观瞻,感受生命和自然教育。这,很有仪式感。

……

这些小而美的仪式,有其共通之处,一是低成本、高收益,二是更着眼于个体的精神心灵需求,提升宁静感,缓解焦虑感,具备了直击人心的气力,让学校教育不经意地发生。

因此,学校可能需要忍痛削减一些“大而全”的仪式,站在学校文化基石上和师生真正的心灵需求上,不停累计“小而美”的仪式。少些弘大叙事,多些个体叙事,通过无处不在的小美仪式,将学校酿成优美的场域,让校园到处彰显艺术,到处充满温暖,到处具有意义,到处流淌文化,到处富有美感。

创设“小而美仪式”的几点建议

1.要明晰学校的文化基石,所有仪式围绕学校的文化思考。

2.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全校师生对当下的全部仪式举行投票决议,宁缺毋滥。(每学年做一轮投票表决)

3.新创设的仪式,可以在班级公测,效果良好再全校推广。

4.逐渐形成学校专属“仪式图谱”,有节奏有频次,不停迭代更新。

5.如果你灵感缺失,可以想一下学校、师生当下的痛点。创意对了,痛点也可以转化为仪式。

6.从空间到时间到到场工具上举行拓宽,好比从学校四堵墙突破到社区、小区等。

作者 |陶小玮

责编 |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