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今为教育强省,得谢谢这位温州人!

  • 时间:
  • 浏览:156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今日湖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强省,985、211高校林立,大学生人数达130万,占常住人口的2.25%。

教育资源的积累靠的是经年累月的养成。其中,不得不提一名来自瑞安的教育界达人——与孙诒让并称“二仲先生”的黄绍箕。

◎黄绍箕 画像

黄绍箕毕生以教育作为主要职志,视之为“身心性命之事”。他不仅到场开办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还曾担任湖北乡试正考官、两湖书院监视、湖北提学使等职务。他的身份许多、他的角色也许多样,但无论哪一个,都与教育事业的生长精密相关。

乡试官——不拘文章选人才

黄绍箕(1854—1908),字仲弢,瑞安县城人。清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入翰林,选庶吉士(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作为一名追求民族自强的有识之士,黄绍箕在京师大学堂组建伊始,从学堂治理方法到教育制度都一一着手计划。为了学校改制,他更是迎难而上,支付了大量的汗水与心血,还曾担任京师大学堂总办(校长)职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黄绍箕时任会典馆(清代卖力编纂会典的机构)提调,6月受命出任湖北乡试正考官。为了国家选拔人才,黄绍箕不敢怠慢,表现“此则臣所不敢期,必而日夜祷祀求之者尔”。

黄绍箕认为其时选择人才只注重写文章,导致一些考生专靠华美语言取巧,而文章自己没有实质内容。作为一省的主考官,他在湖北主持乡试时,坚持“凡空疏庸滥、支离荒诞之文悉摒不录。”

为了胜任乡试主考官一职,黄绍箕前期还到湖北做过调研,他在《丁酉湖北乡试录叙》中写道:“湖北为古荆州之城,江汉炳灵、代产英杰,晋习凿齿叙论人物,欲抗青齐而上之……”而在给父亲黄体芳(晚清名臣,“翰林四谏”之一)的家信中,黄绍箕曾写道:“近年主考多招闲话,嫌疑之际不行不慎也。”秉持着审慎、廉洁、公正的态度,黄绍箕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湖北学子。

书院监视——出头担保学子留洋

黄绍箕受业晚清洋务派代表张之洞门下,学识、才气、为人深得其赏识。黄绍箕发妻去世后,张之洞将侄女(张之洞兄张之渊的女儿)先容给黄绍箕为妻。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应张之洞邀请,黄绍箕赴湖北主持两湖书院,出任书院监视。

◎早年的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是其时湖北书院中名气最大的,治理书院的职责自然很重。黄绍箕到任后,逐日都在课堂、操场上亲自督课,不管天气严寒和酷暑都没有停止,促成该院严谨学风的形成。黄绍箕惜才也识才。其时书院要选派学生考察留学,长沙市郊一黄姓子弟入选了名单。张之洞虽然应允了,却没有派遣他。黄绍箕出头为其担保,才促成其留学。该学生正是厥后的辛亥革命向导人黄兴。

借由留日时机,黄兴学习了现代军事和教育领域的知识,接触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黄兴在日本留学时,特意给黄绍箕写了长信,他说“徒凭书籍考察,尤有负吾师之厚意”,表达了对恩师的谢意。黄兴1904年建立华兴会,随后努力联络会党,筹谋起义,成为辛亥革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首脑之一,与孙中山并称“孙黄”。

◎黄绍箕曾出使日本,缮写元好问诗赠日本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教务主任青柳笃恒

在黄绍箕的主持下,两湖书院教学不停起色。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改办为两湖大学堂。次年,又改办为两湖总师范。在两湖书院任监视之时,黄绍箕亲自选拔30名优等生,赴日本游学师范科。这批人学成归国后,造就了新学师资数千,对其时教育革新和振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撰史人——

编首部《中国教育史》,提倡“德知体美”

在两湖书院事情期间,黄绍箕向张之洞倡议建设湖北省学务处,总揽全省教育事业。这一举措实施后获得了良好效果,1904年向全国18个行省推广。这是其时教育向导体制的一项重大革新,努力推动了教育生长。张之洞在《胪举人才折》中赞扬黄绍箕:“品端学博,沉细不浮,于中西政治纲要、学校规制,实能精思博考……洵为今日切于世用之才。”

◎张之洞致黄绍箕的书信

1904年,黄绍箕还做了一件我国教育史无前例的事——编撰10万余字的《中国教育史》。其时,高等学堂设有教育史课程,却没有中国教育史课本,黄绍箕认为,中国废科举后,欲立新教育制度,必先研究教育史。

于是,黄绍箕凭据我国古圣贤教育思想、联合当下新学履历,对中国教育史举行梳理、编撰。此书虽为黄绍箕的应急之作,但其中所论述的“德知体”三育并重,“情育”(即美育) 为“进德之基”,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内外”以及“女学”、 “胎教”等看法,迄今仍可供借鉴。

黄绍箕的《中国教育史》系统叙述中国传统教育学说和西洋教育原理,成为中国第一部中教育史专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人认为以中国教法作为基础,又学习借鉴日本、西方学制的新教育,即是自黄绍箕开始的。

提学使——

开新式学堂,划“学区”就学

1906年4月,黄绍箕补授湖北提学使。其时湖北学务经费紧张,他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资办学,“首捐廉俸二千余金,充为教育经费”,作为省初等小学堂办学经费。黄绍箕曾在文普中学堂的演讲中提到“举世各强国,所以能自立而日益强盛者,其真实气力全在国民”,如“通国皆成国民,必可着力扶助国家,我大清国无论到何职位必有翻身之一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强国的一定性。

这一次,黄绍箕在湖北努力筹设种种新式学堂。1907年春,湖北工艺学堂停办,黄绍箕便将其改建为湖北工业中学堂,开设理化、机械制造、染织、修建4科,学制为4年。

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获得清廷批准,因经费问题迟迟没有开办。1907年,湖北商业中学堂终于建立(现在变升为湖北经济学院),开办者即是黄绍箕。此外,他还开办了湖北师范学堂、武昌初等小学,并以武昌为试点,在城区内外划分28个学区,发动各学区子弟就近入学,这种“分学区就学”的举措在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堂总理——鼎力支持家乡教育

虽在外任职,黄绍箕也不忘支持家乡教育。他与堂弟黄绍第回乡时,会同孙诒让等多位乡绅,在家乡开办了瑞安学计馆。厥后,学计馆与方言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瑞安中学前身),公推黄绍箕为总理,孙诒让为副总理。因黄在湖北任上,由孙主持学务。这期间,两位学人过往甚密,友爱深厚,人称“二仲先生”。

◎黄绍箕墨宝“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值得一提的是,学计馆最初名为算学书院,为我国最早专门学习算学的专科学校之一。学校项目提出后,惋惜响应者寥寥、经费捉襟见肘。开办初期,仅有捐钱1560元,除开办学校用度花掉500元之外,所剩1000余元就成为3年的日常开支。1898年,学计馆经费越发紧张,孙诒让率先带头捐钱200元,又请求拨官款和外地募捐。其时在京中任职的黄绍箕鼎力相助,筹到官款2000元,资助学校渡过难关。

当年,孙诒让主持温处学务分处事情时,相继在温、 处两府开办各种学校达 300 多所,教育普及面在全国都蔚为可观。这背后,离不开黄绍箕的鼎力支持。

黄绍箕诗文俱佳,是晚清诗文名家之一。清史馆传稿评论黄绍箕文:“古文奄有水心(叶适)、士龙(薛季宣)、龙川(陈亮)之长,于止斋(陈傅良)尤近。骈体文兼宗初唐,不专主汉魏。”书富五车的黄绍箕藏书更是丰盛,藏书处“蓼绥阁”有书1100余部,珍本亦有100余种。他逝世后,后人将书捐给温州图书馆,有9295册。

光绪三十四年(1908),54岁的黄绍箕因心力交瘁卒于官舍。他辞世后,湖北学界送殡者数千人,京师及各省学堂闻讯纷纷停课一天以表悲悼。康有为身在外洋听闻噩耗,赋长诗《哭前翰林院侍读学士、湖北提学使黄君仲弢》曰:“衔杯浙绍馆,泣语至深更。劝吾夜密走,胡服或为僧。”

黄绍箕提倡废科举、办新学,在湖北任职的几年中,正值张之洞推进湖北教育革新的关键时期。作为湖北新教育的主要筹谋人之一、瑞安新教育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在推行教育生长的门路上,黄绍箕可谓全心全意。《清史稿 • 儒林》称:“今日海内学校如林, 教科建立,皆绍箕首先提倡之力。”

泉源:玉海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