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育怎么做?在线教育的拐点在那里?校长论坛对答实录

  • 时间:
  • 浏览:306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2020年开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庞大挑战。在人群不能聚集的情况下,“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成为教育的主要诉求。教育系统以大规模“互联网+”学习为手段,推动了全国上千万西席、亿万学生相聚“云端”的教育实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

这次在线教育实践对我国多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历程提出了什么样的磨练?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哪些打击与挑战?又将为未来教育模式的结构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教育家》邀请海亮教育团体总校长叶翠微、河北保定师范隶属学校校长王淑英、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校长刘绍华、湖北文理学院隶属中学校长刘汉青、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康新江,同我们相聚“云端”,分享一线的实践与声音,配合探讨“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生长偏向。

在线教育“拐点”何在

《教育家》:

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问题,叫“乔布斯之问”——为什么盘算机改变了险些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受惊。从这点出发,我们应如何明白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王淑英:

乔布斯之问是技术之变与教育稳定之问。这是由教育的性质所决议的。因为教育即生长,要使人的天性和能力得以康健生长,使人的精神、情感有高贵追求,这无法单纯通过技术完全实现,需要师生的情感交流,需要学生深入社会举行实践体验,需要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

这次疫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教育如何满足“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我们不能光教知识,还要把知识、课程和社会实践主动融合起来,将真实的生活作为真实的课程,将学校育人的落脚点定位在“人”的全面生长上。未来已来!作为教育者,要树立切合教育纪律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创新和生长在线教育。在线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生长和学习的本质。

康新江:

第一点,我认为中国在线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这次疫情催生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实践,获得了学生、西席、家长的广泛认可。这次实践将会极大地提升师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促进师生看法的更新,推动教育革新的历程,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资本的投入、设施的升级革新与技术的不停完善。

第二点,在线教育虽已迎来春天,但短时间内并不会成为教育的主流。原因如下:

一是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的基础任务是立德育人,育人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现在在线教育无法支撑全面育人的任务。在线教育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上有较大优势,可是在思想品格的塑造,互助能力、做事能力以及三观的造就上有显着劣势。

二是从育人的途径来看,育人的主要途径有课程育人、文化育人、运动育人、实践育人、治理育人等,而在线教育所能提供的途径是十分有限的。教育有其科学性的一面,更有其艺术性、缔造性的一面,是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完全实现的。

第三点,增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者相互取长补短,充实发挥好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以及线下教育的育人功效,是提高人才造就效率最有效的途径。

《教育家》:

岂论是在线教育还是线下教育,教育者都应更关注学习的本质。在技术的赋能下,在线教育应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王淑英:

线下教育也有“满堂灌”,也有掉臂及学生思考的,也有不启发学生思维的。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要关注学习的本质,让西席在其中发挥好辅助支撑作用。那么,如何做?

首先,我们要从“教研”过渡到“学研”,从西席研究自己如何“教”到研究学生如何“学”。这需要西席在课堂上经心设计问题,关注学生和资源的互动性,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造就,重视优化资源重组,注意实时反馈答疑。

其次,我们实验通过互联网智能定位举行在线分层教学,把兴趣相近、学习进度相仿、对西席的偏好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实现线上分层走课,实现精准匹配分层教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我认为线上线下相联合的模式是在线教育的生长偏向,也是未来教育的一定取向。我们要关注西席、学生与技术间的相互作用,要接纳新的人机联合的思维方式,使用技术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创设有互动和情感体验的在线课堂,这或许才是线上教育的“拐点”所在。

叶翠微:

关于在线教育的“拐点”何在,我以为有两个现象值得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现象是,此次疫情前后,西席对在线教育的态度发生了显着变化。据杭州市江干区的数据显示:疫情前,70%左右的西席表现不愿意到场在线教育;现在有近80%的西席表现愿意也乐意用在线教育的形式开展学科教学;60%左右的西席还亮相,疫情竣事以后愿意继续以线上线下相联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在线教育工具的运用主体是西席,西席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在线教育的春天来了。

第二个现象是,我看到一部门孩子在家长的心目当中突然变得“备受尊重”。因为这些“神兽”出笼之后,展现了更多生命的风范和特质,让家长不得不向他们行注目礼。

这使我想到一个此前广受讨论的逻辑命题——在互联网时代,当下的孩子才是原住民。经由这场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网络学习,他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优势获得凸显,这恰恰告诉我们在线教育这一工具的主人是学生,他们站起来了。

由这两个现象出发,我认为在线教育泛起“拐点”,必须满足以下这些条件。

第一,我们的教育一定要真正指向学生的最近生长区,让学生有学习行为的发生。

第二,一定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第三,一定是OMO(Online-Merge-Offline)这种高度联合的学习。

如此就能够使学生开始举行一种对于新身份的主动寻找,寻找数据标签,形成自己的数据资产,也就是说,他们的发展是真实的、富厚的、数据化的,是可以在线展示的。基于这样一种学习形态标识的在线教育,是新样态的,而当它成为常态时,也正是在线教育的“拐点”到来之时。

刘绍华:

在这一很是时期,我们的“在线教学”是为了实现“停课不停学”的公共服务不缺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在常态下,多数学校的在线教学是被“雪藏”的,有的仅是偶然用作展示翻转课堂实验的平台。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到来,在线教学要在实现教育高质量生长方面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必须从权宜之计升级为久远之策,真正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一是聚焦教学目的,重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完全互联网、多媒体化的教学情况中,一些西席会担忧自己的PPT或者动画效果不够吸引学生。但主流学习理论认为,在促进学习方面,多媒体技术并非比传统教授方式更有优势。所以,与学校课堂教学实时、一连的互动对比,时空隔离的“网络课堂”如何保证“教”的行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学”,是我们始终要思考息争决的重点问题。

二是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让线上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线上学习并纷歧定等同于线上上课。学生居家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时间摆设的自主性加大。要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西席可以资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资源,设计、组织学习运动,但在线上教学历程中,西席必须淘汰课堂教学的时间,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努力性,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训练的浅层学习,转向思维建构的深度学习。

三是学生深度学习品质的造就。面临海量的信息数据和知识,学习者可用的资源虽富厚却也鱼龙混杂。这对发展在传统学习情况下,学习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置惩罚能力不足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庞大的挑战。线上教学必须遵循“情境诱发—问题驱动—切身体验—高阶思维—问题解决—实践到场”这一深度学习的完整闭环。如此才气有效降低学生对西席的依赖性,才气对知识举行深度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刘汉青:

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认为是一种基于明白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客观来讲,比起深度学习,我更愿意接受和使用“有效学习”这一更为贴近基础教育的传统术语。那么,如何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第一,有效到场是前提。线上教育网络课堂,学生若不到场,西席在镜头前无论讲得多优秀、多精彩,效果都是不理想的。无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教育永远是“教”与“学”的统一体。学生最大限度到场,师生有效协进,才是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要求西席要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到场性、体验性的学习引导,让学生更有实践性、情境性和感受性,从而实现学习的挑战性和缔造性。

第二,有效思考是重点。有效学习必须注重造就问题意识。在这一点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要着力造就学生的思考方式与能力引导,造就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捕捉问题的敏锐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归纳问题的深刻性及反思问题的习惯等。

第三,有效引领是关键。在线上教育的历程中,西席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引向有效,坚守知识引领是基础、方法引领是能力、思维引领是水平、情感引领是焦点、思想引领是境界。第四,有效拓展是基础。学是基础,用才是目的。在线上教育的历程中,西席可通过综合知识整合、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手段,进一步拓展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后疫情时代”教育的创与变

《教育家》:

每一次挑战都蕴含着战略机缘。有学者提出,我们可能正在履历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革新工程、一个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学实验和一次开放的教育资源运动。待疫情竣事返校复课后,这场厘革会给我们的传统教育带来哪些创新与厘革?

刘汉青: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创新与厘革,我想从校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起。

一是要注重提升校长的“资源力”。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校长信息化向导力也面临着转型与突破。从资源冗余到资源整合,校长要增强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不停提高资源内容的应用强度、交互深度、富厚水平。从信息化基础建设到智慧校园、数据治理的跨越,校长应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基于数据的教育决议辅助和个性化生长支持。

二是要提升校长的“瞥见力”。通过互联网技术,校长的“可见性”跨越详细的时空场所,尤其是疫情期间,这种非在场、无限开放的“可见性”更为显着。未来教育生长,校长必须站在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位置,同时也要瞥见大家、视察大家。

王淑英:

在线教育的生长应该融入教育的厘革中,促进高品质学校生长新样态的形成。同时我认为这个议题的焦点是“如何使用技术来让学习更有效”。理想的教育是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发挥各自优势,并举行深度融合。

首先,我们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解放学生、转变看法、提供制度保障。如果我们不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再好的装备终究只是部署;不转变看法,科技会成为帮凶,只能“推送”更多的题目。应用是转变看法的抓手。我们要制定现代化的机制保障,厘革现在的课堂模式。

其次,西席和教研需要转型。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问题为中心”“任务为中心”,让线上教研促进学研,由学研再促进教研。西席要开发自己的课程品牌,让学习者能够个性选择、到场建构、自主分享、深度互动。

再次,需要促进教育内、外技术深度融合,建设信息化评价体系,开展师生多元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据记载,西席对所有学生也都有教育治理的数据,如此评价学生会有越发精准、科学的依据。

最后,需要协同个体与团队,团结育人。线上线下混淆教育,需要智力众筹,资源共享,充实发挥每名西席的作用。同时,补上家庭教育的短板,建设家校共育配合体,也是团结育人的一定要求。

刘绍华:

疫情事后,怎样促进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是增强西席的线上教育培训。线下教育有着很是成熟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方式,与线上授课的教学情况、组织方式截然差别。以教学的班型为例,班级教学中一名西席能顾及40个学生,而场景换到线上,在线的实时互动中西席可能连10个学生都应付不外来。要提升西席线上教学的研究能力,不停完善线上教学的设计、流程、组织方式。

二是要注重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情况中,设计混淆式学习主题,既要支持师生面临面的指导、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也要强调师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在线学习环节,实施差异化教学,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三是推进线上教学课程研究。岂论线上还是线下,课程是实现教学的焦点要素。线上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使用,走出已往主要基于课本、教辅的教学革新,构建系统性的线上教学课程资源,注重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项目学习等课程设计。

康新江:

任何一个社会热点,一个历史事件,都市成为一个生长的节点。面临这样一个生长的节点,学校要做的事情许多,这里我想强调两点。

一是增强西席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看法。我认为在线教育是一个“明星”辈出的平台,名师在线上教育中应负担更多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的挑战主要来自教育模式、教育看法的更新。

二是重视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工程。2018年4月,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拉开了教育信息化升级革新的序幕。这次疫情会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智慧校园建设历程中,我们要摆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和内在,去追求技术的外表。

此外,在线教育需纵深生长,现在许多产物很火,但只是把线下的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线上,并未把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叶翠微:

这次疫情引发的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网络学习,形成了一笔庞大的财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观、工具观。网络工具,特别是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学习的新工具、新手段,让我们形成了一种数据思维、数据表达、数据财富,引发了许多努力的变化。

创新与厘革在那里?我们要将教育与开放的社会真实情况毗连在一起,形成对于教育的新认知。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学习的有效化。在对这一问题的拿捏中,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来的话,我相信以后会有一批真正的“神兽”,他们可能会游离在差别的学校之间,游离在差别的班级之间,游离在差别的社区之间,他们会自主地去建构最有效的学习。

由此,我们要进一步追问在线教育网络学习,我们是用这样的工具来解放学生,让他们从应试教育里走出来,还是用这样的工具进一步去绑架学生?我们有没有第三通道?这可能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话题。现在学生宅在家里的种种诉苦、烦恼与无序,从本质上讲,是因为我们在绑架学生,没有给他们自由。围绕怎样学,究竟是学校、家长摆设,还是学生自己摆设?我以为应该是学生自己。如果学生不能自己面临泛在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联合的模式,所谓的新样态永远只是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升级版。

未来已来,在线学习肯定是现代人学习的基本样态。回到教育的原点上,在这样一场在线教育中,西席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大家都主动或被动地跳进了信息的汪洋,此时我们不能依旧用学校泳池里50米的游泳规则去要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一个指南针,让他去寻找自己的北斗导航,发展为唯一的自己。

— END —

泉源 | 本文选自《教育家》杂志4月刊第1期,原标题《叩问“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育——在线校长论坛实录》,有删减

记者|王梦茜

统筹|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