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拜师学艺”到“初入江湖”:中国博士生是如何逐步进入“学术圈”的?

  • 时间:
  • 浏览:182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全文4348字,预计阅读7分钟

作者 | 郭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张华峰(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力教育研究院),洪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原标题:Understanding Graduate Student Socialization in China: A Theoretical Framework;文章原载于:John C. Weidman & Linda DeAngelo主编《Soci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arly Career》Chapter 11;洪茜摘译

21世纪以来,中国博士生教育生长迅速。只管学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差别类型的博士生项目的功效仍存在争议,但一种普遍性的看法为,博士教育应使得学生为未来的专业事情做好准备。

这不仅涉及到特定领域知识与技术的习得,还包罗进入专业配合体(professional community)的社会化历程。

本章节通过对先前相关研究的批判性回首,综合博士生生长的影响因素、历程和效果,开端构建了中国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是Weidman等人(2001)研究生社会化模型在中国情境中的应用与延伸。

01

中国博士生教育的预期造就结果

凭据Weidman等人(2001)的模型,博士生的社会化效果包罗知识、技术和性情。

在中国的情境中,这一效果体现为哪些要素?通过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2014年《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的词频分析,本文提取了各学科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共性要求。

每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要求由以下四个主标题组成:1)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2)应具备的基本素质;3)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每一学科的详细要求由来自差别大学的该学科的良好学者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制定,相对全面地反映了该学科内及格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属性。

首先,应用文本挖掘技术,本研究从1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要求的10500个段落中提取了3551个有意义的中文短语(宽度为3到4个汉字),短语泛起频率规模为1至684次。研究保留了123个频率高于或即是25的短语,同时删除了缺乏实质性意义的短语以及特定学科相关短语;将“创新性”、“创新能力”等具有寄义重复的短语加以合并。最终获得74个短语,生成关于总体要求的词云,如图2所示。

Figure 2. Word Cloud from Text-mining of the Degree Requirement for Doctorates(图2 词云:对总体博士学位要求的文本挖掘)(本文图片均转自“大学生学习与生长”微信民众号)

各学科博士学位要求中最常被提及的5个短语,按频率(f)降序排列为:创新(f=1042)、学术/科学研究(f=469)、研究结果(f=552)、研究方法(f=443)和学科知识(f=393)。这说明中国博士生教育很是重视创新研究和研究结果,及研究方法和学科知识,这组成一个及格研究者的两个关键基础。

其他频率较高的短语包罗:学术交流(f=376)、基础理论(f=343)、学术前沿(f=291)、海内外(f=219)、熟练(f=210)、基础知识(f=198)、判别能力(f=178)、参考文献(f=148)、学术思想(f=145)、知识产权(f=141)、学术论文(f=138)、解决问题(f=138)、学术规范(f=130)和高水平(f=103)。

前20个短语简要出现了一位及格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画像:一个具有(深厚)学科和基础知识,(敏锐)学术思想和判断力,醒目研究方法和问题解决技术,能够开展高水平、前沿性学术研究,遵循学术规范并掩护知识产权,努力到场海内外学术交流的创新型研究人员。

接下来,研究将分析规模缩小至第二和第三主标题下的副标题,发现7个频率高于100次的共性副标题:学术素养、学术道德、获取知识能力、学术判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为了更好地明白这7个主题的内在,研究对这7个主题下的文本举行进一步挖掘,生成了7个分词云,如图3所示。

Figure 3. Word Cloud from Text-mining of the 2nd & 3rd part of theDegree Requirements for Doctorates(图3 词云:对博士学位要求第二、第三部门的文本挖掘)

通过对博士学位官方文本要求的分析,本研究总结出学者们强调的博士生教育结果的四个层面:学科知识(包罗基本理论和领域知识),研究和可迁移能力,学术志趣(包罗科学精神和兴趣)以及道德(包罗学术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价值)。先前博士生社会化模型中,学术道德被包罗在学术志趣中。本研究将两类观点加以区分,以强调中国博士生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如图4所示,四类社会化效果讲明,中国博士生的生长履历了三个同步发生的历程:涉及知识学习和技术训练的学术专业化(academic professionalization);学习并内化专业配合体的惯习和文化、造就对科学事情的态度和答应的学者社会化(scholarly socialization);以及造就学术道德、社会道德和公民意识的道德塑造(moral cultivation)历程。

通过这三个历程,博士生逐渐成为被专业配合体所认可的学者/专业研究人员。

Figure 4. Socialization outcomes in Chinese doctoral education(图4 中国博士生教育社会化结果)

02

中国博士生教育特点分析

为明白博士生如何生长出他们预期的效果,首先需要相识其学习和生长发生的情况。由于对西方模式的借鉴,当前中国博士生教育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有着许多配合的特点。

可是,中国博士生教育也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情境,基于对先前相关文献的分析,本研究总结出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四大特点:

年轻的学生群体

中国博士生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博士生年事偏小。差别学科、高校和地域的实证研究讲明,至少60%的博士生年事在30岁以下。

这背后存在一些文化原因,如强调教育的悠久传统、家庭的支持等。年轻的群体享有多类优势,也存在内部念头匮乏、压力和焦虑水平较高、研究履历不足等局限。

对道德教育的强调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道德教育,造就努力的人格、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双一流”建设中, “立德树人”被置于人才造就的焦点职位。

这种强调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对道德培育的重视。意识形态层面的课程、学术伦理相关讲座、导师言传身教、大学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等因素配合组成了博士生道德教育的情况。

以“关系”为特征的“师门”配合体

第三个特点是“关系”文化。与西方国家的小我私家主义相比,中国文化的特点体现于关系主义。

教育中最显著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受儒法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严格尊卑看法的道德伦理关系,西席是知识与道德上的权威。在现代,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平等,但尊师思想仍占主导职位。这些文化一定水平塑造了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教育中另一种重要的关系是学生朋辈关系,尤其是同一导师的学生间的关系。由于导师被视为家长,其学生被视为这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这样一个由导师和学生组成的配合体被称为“师门”,具有相对亲近的关系以及众多相互交流学习的时机。“师门”被认为是中国博士生社会化的主要或初始的学术配合体。

以学术揭晓为基础的质量评价导向

第四个特点是将学术结果作为造就质量的重要指标。

中国科研相关评价中十分重视揭晓、专利、竞争性资助、学术奖项等要素。在博士生教育中,学生在学位论文之外需要揭晓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这种质量评价重心使西席和博士生更专注于研究运动,而非课程等其他运动。

大量研究讲明,博士生是中国学术出书物的主要孝敬者。一方面,这一导向促使博士生努力到场研究运动,促进研究技术的生长和对学术界的熟悉;另一方面,它也造就了一种功利主义倾向,许多学生不愿意更深入地到场需要大量时间和智力投入的研究项目。

03

中国博士生社会化解释框架

基于文献分析,借鉴Weidman的模型,本研究实验构建了中国博士生社会化解释框架,如图5所示。三个圆环代表了具有差别成员和情况的、层层相套的学习生活圈子(community):“师门”/师生研究团队、学术项目/机构,以及该领域的专业(学术/学者)配合体。

Figure 5. Framework of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 Socialization(图5 中国博士生社会化解释框架)

“师门”是学生进入研究生活的第一个圈子(第一层学术配合体)。学生与其导师和朋辈不停互动,学习师门的规范和文化,到场导师卖力的研究项目,学习本事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技术,并在师门的支持下获得进一步的生长。

机构是第二层学术配合体,详细而言包罗学术项目、院系与大学。机构主要卖力博士学位的治理,制定规章制度,组织课程和其他运动,为导师和学生提供资源和支持。在这个略大一些的圈子中,博士生能够与更多的西席和朋辈举行互动,并受到制度文化和情况的熏陶。

专业配合体是第三层也是最大的圈子,包罗海内外其他机构的学者、潜在的雇主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它并非象牙塔内的传统学术圈,而是一个包罗了学术界外部的研究人员的更为开放的配合体,专业人士在其中从事创新性、研究性事情。通过与这一配合体的互动交流,博士生们不停学习并内化其中的惯习和文化。

总的来说,博士生通过学习、研究和其他运动,与三层配合体内的成员举行互动,融入配合体情况。

在中国现行的大多数博士生项目中,这一历程分为三个里程碑式的阶段:学习知识和技术,找寻研究领域,独立开展研究。

在第一阶段,一年级博士生(通常是硕士甚至本科应届结业生)继续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认同。作为师门的新入门者,他们在高年级学生和导师的指导下,饰演一个追随者的角色,不停学习学科知识、实践研究技术,并接受师门文化和气氛的熏陶。

完成课程,通过资格考试后,博士生进入第二阶段。他们需要选择自身的研究领域、确定研究偏向,形成学位论文主题。这是许多学生的身份认同开始向“研究者”转变的阶段,其事情重心从课程转向研究,外界对其期望也从获取现有知识转向缔造新知识。这一阶段往往陪同着“迷失”、“困惑”和“无助”。这一阶段的博士生已开始被认为是师门内“有履历的成员”,并被期望在研究中发挥一定向导作用。随着与导师、师门朋辈更努力的互动,他们自身的人格、价值看法以及其他性情开始对师门的文化和气氛发生反向影响。他们不再仅是学习者,也开始成为团队文化的孝敬者。

随着学位论文事情的推进,博士候选人有望完成他们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在这一阶段,他们加深对特定知识的明白,形成专业偏向,提高研究技术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形成自己的学术志趣。作为师门或研究团队的资深成员,他们给予初学者建议,成为团队文化的建设者。在完成学位论文后,他们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其所在领域的研究新手。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生长,博士生开端发展为本事域的新手学者,获得了所在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内化了学者配合体的惯习和文化,生长了配合体和社会所重视的道德伦理,完成了从“拜师学艺”到“初入江湖”的历程。

04

结语

中国博士生教育既受西方的影响,又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经济情况,具有其奇特的特点。基于对政策文本和先前文献的分析,本文开端提出了中国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解释框架。

该框架需要接受更多更广泛的实证研究的磨练,以获得进一步完善。本文研究者接待更多的专家学者探讨这一主题,以深入明白我国博士生的学习与生长纪律,在此基础之上提升我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引用本文:

Guo, F., Zhang, H, F., &Hong, X. (2020). Understanding Graduate Student Socialization in China: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Weidman, J., & DeAngelo, L. (Eds.) Soci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arly Career -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175-195). Springer. (doi: 10.1007/978-3-030-33350-8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