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平:为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给英语西席这三点建议!

  • 时间:
  • 浏览:168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谢忠平,正高级西席、全国名师、全国十大讲师,国培教研班副班长、优秀学员,全国各种竞赛十六次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专家、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硕士论文评审专家、答辩主席,外语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上海英语教研》编委焦点成员,浦东教育生长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学科组长,浦东新区英语西席培训基田主持人、事情坊主持人。

摘要:本文以“大阅读·大人文·大素养”为课题,从阅读、人文和素养三者的关系入手,从西席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以及西席引导的人文阅读两个方面展开,探讨高中英语西席如何借由阅读举行人文教育,生长学生焦点素养。

关键词:人文阅读、焦点素养、高中英语

一、阅读、人文和素养三者关系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是为了念书而念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我们念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发展。而这一发展的历程,就是人文教育的历程。就像美国的语文课不叫“英语”,而是被称作“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cy(英语语言艺术与文学)”,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所要教授的英语远非“语言英语”,而是“学科英语”,是“人文英语”。我们的阅读远非为了语言技巧而读,它另有更为本质的起点和终点——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藉此拓宽学生的视野,造就文学鉴赏力、思维能力和优秀品性。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脱离了人和人的生长,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梦幻泡影。”而人文教育所体贴的正是在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素养。

就像龙应台在叙述素养与知识的差异时所强调的,“知识是外在的工具,是质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和行为后才气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眷注,即是对人的眷注。

至此,我们发现,阅读指向人文,而人文指向素养。阅读、人文、素养,三者息息相通,一脉相连。

详细来说,人文素养又包罗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而人文素养的造就,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富厚人文精神,从而发生一系列人文行为。

《飘》和《安娜·卡列尼娜》两位女主人公为何有完全差别的了局?一位是父亲的灵魂在召唤,这种召唤充满了人文情怀,由此,即将死去的人在这种正确的指引下又重获新生;另一位则是自己儿童时的灵魂在召唤,在地狱的召唤下,原能重生的人纵身跃下,卧轨自杀。

少年的你》这部近期大热的影戏展现了校园里被霸凌的残酷青春,将全球性的痛点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青少年霸凌事件屡见不鲜,岂论施暴者还是被欺凌者,其身心康健都不容忽视。由此我们看到学校教育的任重道远,它需要继承斯嘉丽父亲的角色,指引孩子康健发展,需要在造就知识技术的同时,更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造就成熟的心智和优美的品格。

那么,身为从教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这样的人文教育呢?关于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划分是从教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及其所引导的人文阅读。

二、西席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

身为引导者、引领者,西席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求,也是学生心理康健发展与完善的需求,是培育学生焦点素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两个现象:

一、知者不博。

自从实行学科专业化以来,教育行业里便泛起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局势,自然学科的西席一心致力于自然知识的教授,不去关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状况;普通学科的西席一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去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状况;英语学科的西席只关注听说读写的技术造就或学习计谋的指导,即便自身英语专业知识总体水平较高,对其他专业却知之甚少。这些都很是倒霉于焦点素养造就配景下的教育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于跨学科知识的需求。

二、功利化教学。

在高速生长、物欲高度膨胀的今世社会,不少西席将眼光投向最大的经济收益,投向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提升时机的升学率。升学率成为权衡西席的主要评价尺度,西席向学生贯注大量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如此功利化的教学态度下,西席忘记了为人师者不仅仅“授业”,最重要的是“传道”。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育者自身的水平崎岖很大水平上决议了育人的水平。如果我们的西席是眼光狭隘的、是急功近利的,所教育出的学生可想而知。

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革新脚步的加速,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然发生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停增强,注入式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西席的教学,而是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新课程的平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也让学生需要解答的疑问涉及差别学科和领域。学生需要启发式的、跨学科的教学,而这种教学离不开西席广博的人文知识储蓄。

另一方面,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言,“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另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西席的建议》所述,“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可以说,课上的教学运动和课后的西席言语行为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此意义上,西席自己就是实用的人文素材和资源。

当我们提倡造就学生的焦点素养时,其实是赋予了西席更大的责任。西席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不仅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还应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样才气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者。当西席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融于一身时,当西席优美的思想情感在自己身上详细化时,西席的学识和人格便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和影响学生,通报给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特征和努力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举行灵魂的镌刻和人格的塑造。

简而言之,要成为一个造就学生焦点素养的从教者,西席本人就要提升人文素养,构建亦“专”亦“博”的人文知识体系;在提倡学生多念书、读好书的同时,西席自身就应如此。在博雅教育的理念下,西席同样需要品读经典、向名家取经,使知识结构多元化,在博览群书中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阅读经典,与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话,通过学习历史、哲学、宗教和美学知识等,富厚自己的人文秘闻。

另一方面,我们学校也应为西席创设利于其人文素养提升的大情况。西席专业生长的乐成很大水平上取决于所处的情况,尤其是学校的文化情况。可以说,学校的文化情况极大地影响着西席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状态。在一个注重尺度化和短期效益,唯分数和升学论的功利时代,更需要学校关注和重视西席的精神层面。

详细而言,学校可以从下述途径努力建构西席生长的“生命空间”:

1.关注西席的精神与心灵需求

我们所需要的西席不仅要具备应对教学的知识,更需要有对优秀文化的盼望与追求,并在这一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养成高尚志趣。而这样的西席是需要生长的自由空间的,一种不局限于“专业”的“闲暇”。这种教育闲暇主要体现在时间和心理两个层面,时间层面体现为西席有更多空闲时间生长自己喜好和特长,心理层面体现为西席始终保持“业余性”心态,拒绝局限于某个专长,而能博采众长,实现更大愿景。因此,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学校应体现出对西席的人文眷注,为西席缔造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情况,在这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治理模式下,西席的职业体验一定是自在的、优美的。

2.为西席配合体建设缔造条件,促进西席互动

西席若能在所处情况中感受到人文眷注与尊重,能够自由展示自己,便能引发其人文情怀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生长意识无疑会促使西席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自我造就、自我教育自觉地提升人文素养,反馈于教学实践,使学生受益。为此,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搭建交流平台,营造互助性而非竞争性的西席文化情况,将西席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3.认识和开发情感在组成和表征西席人文素养方面的意义

教学运动需要“以情育人”,即西席用情感及知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就此,从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出发,学校可以着眼于西席的情感表达,通过现象学写作训练资助西席在言语、行动和眼神等方面不停调整,以显现其隐匿的人文品质,资助西席在不停磨砺、反思、调整和重构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在西席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既需要西席博览群书、品读经典,构建亦“专”亦“博”的人文知识体系,也需要学校努力营造利于造就西席人文素养的文化情况、交流平台,认识并开发其情感表征。

三、西席引导的人文阅读

当西席的人文素养与教学运动中蕴含的人文价值“结伴而行”之时,西席的人文知识、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等,便能与课本所渗透的人文价值、人文情怀发生共识,使课堂的种种教学运动洋溢浓重的人文气息。

那么,详细到阅读渠道,西席如何以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素养呢?要反抗教育中教育工具的异化(或者说物化),要反抗教育中用统一模式和方法教学的教育固化,我们的教育就应回归到人的世界,思考人之为人的精神。这点体现在阅读上,即是对于文本的人文阅读。详细来说,有三个途径可供参考:

1. 挖掘拓展课本

首先,我们可以挖掘课本自己就蕴涵人文价值的语言质料。

好比,上海牛津英语高三(上)的课本中有三篇文学赏析的文章,划分节选自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爱尔兰剧作家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认真的重要》以及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孤苦地周游,像一朵云》、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最佳的一种联合方式。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能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能藉此感受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通报的思想和精神。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从更高条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线索自然地领导学生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心田世界,小说所展现的法国社会的腐朽消灭,以及小资产阶级的喜爱虚荣、追求享乐,这样的思想内容不是一般的阅读质料所能到达的。

其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课本资源。

好比,在教授上海牛津英语高二第二学期第4单元Painting the world时,课本自带的文本素材是一篇先容梵高生平和作品的评论文章The Vincent Van Gogh exhibition,对此,西席可以拓展增补相关人文作品,好比加拿大传记作家沙恩·皮科克的图画书《梵高与我》,可以和学生一起寓目全球首部手绘动画油画传记影戏《至爱梵高》。

2. 比力文学

当西席自身已具备一定人文素养时,他便可以在挖掘和拓展文学素材的同时,带着学生一起从比力文学的视角举行体味和鉴赏。好比,品读经典时有一个常见的观点——意象。这个观点包罗两个内容,意和象。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体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体现方式。

对此,中国古典诗词是意象并置出现的。如唐代王维的《鹿柴》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可若无人,怎会听见声音?若有人,又如何叫空山?但这样的矛盾却被我们心领神会了,空山人语的“象”因为与之相伴的“意”而合理——王维想要表达的是山的空寂清泠、杳无人迹,纵使这空山并非名副其实,在诗人的感受中却是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而“不见人”这三个字便将“空山”的意蕴具象化了。

同样是意象,西方意象就偏重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无论这一感受何等光怪离奇,都市如实记载,而且,似乎感受越离奇离奇,写出的诗越是好诗。

好比美国诗人Ezra Pound的In The Station of a Metro(《地铁站内》)。这首诗几经删改,最后一稿只有两行: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群中这些面貌如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朵朵花瓣。

试想一下,西席如果自身能对中西文学的差别意象有所感悟,进而在品读诗歌时转达给学生,无疑能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甚至拥有比力文学的视野,并能从表层文字进入诗人的心田世界,领会其思想情感的表达。

3. 阅读作者

这里所说的阅读作者并非是先容诸如出生年月的笼统信息,而是西席带着学生去发现作者自身履历与作品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飘》为例,很少有作家可以因为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做到了。那么,身为一名大牌记者,玛格丽特和她笔下的小说主人公斯嘉丽有何共通之处?她何以能将在南北战争这一腥风血雨中所绽放的恋爱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扣人心弦?

可见,西席一旦具备了人文秘闻,便不仅能够带着学生读作品、更能够读作者,发现作品与作者发展履历之间的关联,充实挖掘文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

四、小结

语言是语言者情感和思想的依托和归属,本是一门蕴涵着富厚人文内容的学科,但现代语言教学越来越倾向于语言实用性和外交性,将语言伶仃地视作一种可操作的工具,学生为了使用语言而学习语言。西席就语言而教语言,脱离了人文配景。因此英语教育往往缺乏触感人心的气力,缺乏感人心的魅力。英语阅读也沦为语法词汇的学习素材、文字明白的能力造就。殊不知,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能构建、夯实和提升阅读者的人文秘闻,而人文秘闻真是我们所要造就学生的焦点素养。

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实则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教育的人文眷注又一定是以西席这位“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础。

为此,我们每位西席首先要有自我生长的意识,博览群书、品读经典,构建亦“专”亦“博”的人文知识体系,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努力营造利于造就西席人文素养的文化情况、交流平台,认识并开发其情感表征。

一位具有人文秘闻的西席,自然会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挖掘和拓展课本资源、通过比力文学和阅读作者等方式通报人文知识,渗透人文情怀,带来学生人文素养、焦点素养的提升,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教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