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讲师和教授数量全球第一,我们的大学离世界一流另有多远?

  • 时间:
  • 浏览:519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1931年,梅贻琦先生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关于大学的那一句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依然回荡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天空。

时至今日,中国高校数量众多,大楼林立,设备先进,甚至连大学专任西席的数量都已经在全球遥遥领先,可是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却与这些“繁荣”的现象极不相称。更况且,我们拥有这么多大学老师和教授,我们的大学却依然在世界一流的门路上跌跌撞撞。

这其中,到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梅贻琦大师论

高校讲师和教授数量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生长进入快车道,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序加速的同时,高校及高校老师的数量自然也在相应增长。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生长统计公报》显示,到2018年,海内高校各种专任西席的数量到达了167.28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这个数量比上一年增加3.95万人,增长率为2.42%。不仅如此,全国各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到达3833万人,同样位居世界第一。

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和毛入学率

实现了如此多的“世界前列”,足以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十分普及。然而,我们不禁会问,这么多的教育资源下,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几多?

尤其是,权衡高等教育办学质量重要的指标——教授等高条理教学、科研人才的质量,在世界又处于什么水平,这是一个很值得考量的问题。虽然海内的教授数量越来越多,可是重大研究结果和创新水平,以致中国学术在全球的影响力,都有待提升。

高校生师比过高

虽然中国高校专任西席的数量很高,但在庞大的学生数量眼前,生师比显然过高。凭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生长统计公报》的数据,海内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6:1,其中,本科院校17.42:1,高职(专科)院校17.89:1。

高职高专类院校中的教授数量原来就少,因此,学生和教授的比例更高。单从本科院校来看,生师比之高也远远高于蓬勃国家。纵然在代表海内教育水平的42所“双一流高校”,学生和老师的比例也很高。

清华大学专任西席3400人左右,而学生人数凌驾47000人,师生比到达约14:1。从现在来看,“双一流”高校中生师比低于10的高校仅有5所,其中比例最理想的是北京大学。北大专任西席数量约7300人,学生41000人左右,生师比约5.7。

双一流大学生师比

而在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生师比为6:1。在这个指标数,北大已经到达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一般比例。可是,其他高校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其效果是,学生能够接受到的高水平师资、个性化教育相对短缺,能够与高水平教授直接交流的时机就更少了。

教授水平整体水平不高

2016年,北京大学有正高级西席2173人,副高级西席2167人。然而,纵然是在这样一所中国教授数量最多,实力最顶尖的高校,教授的水平也难以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提并论。

在哈佛大学,体教职员工约有2400人,其中就有128位诺奖得主,恒久任职的多达53位,另外有许多教授获得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各科学领域大奖,可谓是在各自领域的领武士物。相较之下,中国高校的教授,在基础科学突破性研究、技术创新领域,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除了教授数量提升之外,近些年来,另有许多“彰显”中国科研实力的报道见诸于媒体,成为国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2018年,中国在期刊揭晓的论文全球第一,在数量上首次凌驾了美国

·2018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到达 154 万件,一连八年居世界首

·2018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到达2663所,居世界第二

……

乍看起来,这些数据何等出彩,似乎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了。然而,在这些风景的数据背后,实际情况却是:

·中国论文SCI引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价值的论文很少;

·专利方面,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专利与蓬勃国家存在显着差距;

·我们的高等院校能够和世界一流大学分庭抗礼的,寥若晨星;

诚然,我们我某些技术领域,例如高铁、航天等确实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不得不说,我们的大学老师、教授,我们的研究者,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力,另有待提升。如此多的大学教授中,称得上一流的学者,尤其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尖端成就的,十分有限。

因此,大学教授的数量究竟是不是越多越好,成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北京大学

我们何以会敬畏教授?

教授作为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权衡尺度,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一直受到许多关注。这些既是为人师表,又是学术先锋的人,原本应该受到公共敬重,但在今天,我们对于大学教授的那种敬畏,都到那里去了?

更有甚者,受到某些沽名钓誉,丧失了道德水准的人的影响,教授被戏称为“叫兽”,真的是一件很是遗憾的事情。

反观在世界上许多崇尚学术的国家里,教授的声望和社会职位都很高。尤其是在德国、英国等西方蓬勃国家,教授的数量不多,纵然是世界名校,也不以教授的数量作评定。一个系只有几位甚至一位教授,直到退休了才由副教授继任。

由于对教授的选拔很是严格,一旦成为教授,便意味着自己的学术成就受到肯定;与此同时,这些站在科研前沿的教授们所取得的科研突破和缔造的技术结果,给民众带来了切实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普通公共对于教授一直保持深深的敬畏的原因。

屠呦呦

如果说,我们今天能够造就出更多像屠呦呦、钟南山这样实事求是做科研,全心全意造就人才,又有实际的研究结果造福于民的学者,我们对于教授的敬意也会节节攀升。再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泛起爱因斯坦、霍金这样具有世界级学术结果的科学家,我们的教授队伍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高。

因此,教授的评定,求精不求多。与其降低门槛,让更多人成为教授,还不如提高教授的准入门槛,让教授成为精英中的精英,也让那些成为教授的学者,越发珍惜作为教授的荣誉。到那时候,我们的大学距离世界一流也就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