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大牛是怎样办教育的?呕心沥血、不拘一格,令人深思

  • 时间:
  • 浏览:143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民国时候,总揽全国教育事业的蔡元培就经常和教育次长范源濂展开辩说。蔡元培曾写道:“范君说:‘小学没有办妥,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妥,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我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那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那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首先把大学整顿。’把两人的意见合起来,就是自小学以至大学,没有一方面不整顿。”

办学的第一步就是编撰课本。为了编好那一本小小的课本,海内教育界人士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其时的语文课本《开明国语》不仅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手绘插图,另有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大家的到场,阵容可谓豪华之极。

同时,为了编好课本,这些文人学者们的态度也是极为认真。他们既要将汉字奇特的美感传承下去,又要照顾到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其时为了一篇课文中的“来来来,来上课”还是“去去去,去上课”,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堪称近代版的“推敲”。“去”字虽然胜在笔画简朴,但由于不如“来”字亲切,最终还是落选。

由一帮大文豪以这样认真严谨的态度编撰的语文课本,质量怎么可能会差?

民国时期不拘一格,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是一样。

在七七事变后,海内大学南迁组成“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在招生时,就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例子。

其时周法高报名到场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在到了面试环节的时候,恰好已经是中午。饥肠辘辘的周法高就一边吃包子,一边回覆老师提出的问题。

按理说,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里有“食不语”的要求,认为在嘴里嚼着工具的时候同人说话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更别说还是以一个应试生的身份到场答辩了。

可是周法高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考官的反感,傅斯年反而对他看重有加,建议他从事汉语历史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刚刚有了日后的一代语言学家。

西南联大看待人才的不拘一格不仅体现在招生方面。沈从文在被西南联大聘任为教授之前从来没有从事过教学事情,也没有任何的留洋履历。可是西南联大唯才是举,在看中沈从文的才学后,还是破格任命了他。

大家十分熟悉的朱自清也曾经在西南联大任教。有一次,他生病拉肚子。由于之前已经和学生说好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要发作文,朱自清就把马桶放在书桌旁边,带病连夜修正论文。

第二天,朱自清人都拉得脱了像,面色蜡黄,眼窝深陷,但他二话不说,提起包就去给学生上课了。

难怪在民国谁人战火纷飞的年月,中国能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大师级人物。其时的办学精神纵然放在今世也绝不过时,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否掺杂了太多的铜臭,反而少了一些纯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