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天子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古代的科举制度

  • 时间:
  • 浏览:155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通太过科考试的措施选拔仕宦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对于国家而言是提供一种比力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小我私家而言是提供了一条一夜之间“挣脱贫困”、迅速“飞黄腾达”的途径。

古有乡选里选之说。《周礼·地官·乡医生》讲到三年举行一次“大比”,以考察乡人的“品德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经由逐级选拔,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称。《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这些说法虽然不能证明先秦确有贡举制度,可是后世科举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语,有的是从这里来的。

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的制度。汉高祖下过求贤令,华文帝也曾下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又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才。茂才就是秀才,听说后因避东汉光武帝帝讳(刘秀)才改称茂才的。汉昭帝以后,举士包罗多方面的人才。东汉承袭旧制。一般来说,西汉以距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可是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秀才本应贤良,而连字都不认得;孝廉本应孝廉,而察举的却是与父差别居的不孝之子。)可见其时的察举制度已经很滥了。

汉代被荐举的吏民经由天子“策问”后按品级高下授官。有所谓“对策”和“射策”。“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则类似抽签考试,由应举者用矢投射简策,并解释射中的简策上的疑难问题。

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魏晋南北朝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都设中正官卖力品评当地人物的崎岖,分为上上、上中直到下下九品。这种制度原来是为了品评人才的优劣,以便选人授官,可是厥后由于担任中正的都是“著姓士族”,人物品评全被权门贵族所利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实际上成了门第崎岖的标志了。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到场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诗赋的题目和用韵都有一定的划定。诗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称为试帖诗。例如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一诗,就是这种体裁的作品。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的“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到场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可是唐人厥后仍通称应举进士科考试得人为秀才。由此可见,唐代进士、举人和秀才的观点和后世差别。

唐代中央主持科考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初考官由吏部考功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礼部侍郎缺人,由他官主考,称为权知贡举。唐人有关科考的文章经常讲到有司、主司等,都指考官而言。到场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荐奖誉,才有及第的希望。及第以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则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年。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到场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可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另有所谓制举,这是由天子特诏举行的考试,听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牢固,科目由天子暂时决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精致古调科等等,前后不下百十种。这些称为制举。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厥后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及格后,再由天子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这里以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到场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到场童试,到场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结果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命名额,由公众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的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结果品级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依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到场乡试的是秀才,可是秀才在到场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结果优良的才气选送到场乡试。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到场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种种考试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可是说话要用昔人口吻,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天子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到场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身世,第三甲赐同进士身世。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明代状元试卷真迹

上图为明万历26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现在中国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其时的天子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

清代大金榜

上图为1856年状元翁同龢中榜时的“大金榜”,纵约0.8米,横约19米,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收存。进士榜被称为甲榜或甲科。因为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所以也叫黄甲或金榜。中进士也就被称为金榜题名。

科举另有武举一类,唐朝武则天时代就开始有武举了,子女相沿,直到清代另有武科考试,这里就不细说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封建天子并不隐讳这一点。汉高祖十一年下诏说:“贤士医生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利禄者,把科举看成入仕的途径,因此也就甘愿宁可收人收买和笼络,虽老死于科场亦无所恨。“太宗天子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早在以前多年前的唐朝,早就有人揭破了科举制度的本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