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考革新后,这方面能力强的孩子最容易得高分!

  • 时间:
  • 浏览:113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高考革新后,语文考试正在变难,而最恐怖的是,大多数学生找不到措施可以让语文迅速提分。

语文考试为什么会变难?有什么措施能让语文迅速提分呢?

语文变难,让不爱阅读的学生寸步难行

从2017年开始,语文教育就在不停在革新,所以大家会以为语文考试一年比一年难。

网络上传出温儒敏教授的讲话:以前卷面或许7000字,现在是9000字,未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有15%的考生做不完试卷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 阻挡的声音以为考试变难需要逼着孩子多念书,没有实现真正的“减负教育”。

但其实,中国的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考试,一直都很残酷。教改之后,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就很容易成为温儒敏教授口中的“15%的考生”。

语文学习是一个水滴石穿的历程

与数学类学科纷歧样,短期的大量练题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不大,语文的学习是需要恒久的阅读积累,才气建设良好的语感。

所谓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考试对阅读能力都有比力高的要求,那些喜欢语文,在日常就积累了富厚文学知识的学生就有了显着的优势。

阅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语文学习自己就是一个水滴石穿的历程。

昔人崇尚念书,在阅读这件事上,古代的文人们也有许多心得和方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曾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划定天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这种逐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聚沙成塔,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念书方法。

陶渊明也有自己奇特的念书方法,他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念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喜欢念书,念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太过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兴奋得忘了用饭。

陶渊明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先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这和温儒敏教授的一些讲话也有共通之处,念书最重要的是会意,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体字句。

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

念书的益处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多念书的人,其视野一定开阔,其志向一定高远,其追求一定执着。

多念书能有什么利益,从古至今有太多例子可以作证:

凿壁偷光的匡衡,勤学不辍,最后官至丞相,改变了世代务农的运气。

著名国学大师顾炎武,6岁启蒙,10岁读史,终成一代鸿儒。

少年陶行知9岁读四书五经,半工半读,为求学,逐日往返20公里,最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将市井上的书坊看成自己的书房,孜孜不倦,日日苦读,著有《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

我们常用知书达理,温文儒雅等词汇来形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书读得多的人,自然而然就会有内在有气质。

之所以语文教改争议不停,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家厌恶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同时,又对应试教育之下衍生的题海战术发生了依赖。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革新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能静下心来多阅读,造就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