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的近代教育,是这样起步的……

  • 时间:
  • 浏览:200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光绪天子力图变法图强,颁布了有关教育的革新。1904年起四川各州府县先后按划定,把各级各种学堂的招牌挂起,根据性质、品级、水平的差别,把旧知识阶级的学生招入学校,学习新式学科。在这样的历史大配景下,彭县也开始了教育革新,新式学校逐步建设。

▲清德宗景天子朝服全身像

据《四川近代史》载,彭县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是“经济学会”,建设时间为19世纪末,当是在“百日维新”期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上《请饬各省书院淫祠为学堂折》,请求把书院改为学堂,光绪采取维新派建议于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898年7月10日)上谕“将各省府厅现有之巨细书院,一律改为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品级……州县之书院为小学。”

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于九月三十日以书院与学堂“名异实同”为由,停止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推行新政,颁布《兴学诏书》,又重申改书院为学堂的下令,并要求各省督抚学政“切实通饬,认真兴办”。

▲四川中西学堂

是年,彭县知县黄德润会同教谕(县教育行政主官)执行诏令,准备新学。着进士杨宗典、举人王于上到场计划。把开办于乾隆十二年(1747)的九峰书院改为彭县经纬学堂,委任杨宗典为堂长,掌管堂务。学堂办学宗旨为“振救中华,服务桑梓”。学堂以讲读经书为主,辅以策论、时务算学等知识。光绪三十年(1904),改“经纬学堂”为“彭县高等小学堂”。杨宗典任总办,王于上任堂长,留日归国的刘紫骥等人任教习。

厥后,在经纬学堂的基础上开办了初等小学堂,建设了彭县高等小学堂,校址在普照寺。高等小学堂招生工具为初等小学堂结业者。但招生时,全县没有一个及格的,权宜之下,合并原“经纬学堂”原来就读的学生,另招部门国文基础较好的青年入学。按划定,高等小学堂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数、中国历史、地理、格致(自然类学科)、图画、体操、英语等10门。并从外洋购进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所需之设备。

学校教习,除本县学者和几位归来留日学生外,还聘请了日籍格致课教习、数学教习,美籍英语教习等外国人任教。结业时由知县发给结业证书。至1907年,彭县高等小学堂大有起色,在成都任高等学堂监视的乡人刘紫骥关注家乡教育事业,遂向川省提学使司提请考察彭县高等小学堂,拟请申办官立彭县中学堂。经提学使司派员视察后,认为具备开办中学堂的条件,并具呈中央学部。经由总务司审定,彭县高等小学堂升为“彭县中学堂”。修业时间为五年。所修学科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英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理材、图画、体操等12门。彭州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开办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四川高等学堂的外国教员住宅

彭县近代所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延秀女塾。彭县于宣统二年(1910)在县城小北街以三忠祠(今桑家小区)为校舍,开办了延秀女塾。所修学科与高等小学堂差不多,只是读经讲经定为《女儿经》和《烈女传》。女塾严分内外,寝室、自习室、食堂设在内堂,课堂、厨房设在外堂。上完课后立刻退入内堂并关上过道门,三餐也是从窗口通报。女塾招收两个班。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女塾更名延秀女子小学堂,1927年又附设乡村女子师范班,教学运动、制度都大为改观。

在县城另有一所值得一提的新式学校是由福建人开办的新式小学堂——闽省高等小学堂,建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校址在大南街福建会馆(今南大街影戏院),以招收福建旅彭子弟为主。光绪三十四年(1908)增设高级班,遂称“福彭高级小学堂”,是厥后彭县第一所私立女中一一“福建旅彭女子低级中学”的前身,也是现在彭一中的前身。

▲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

彭县近代所开办的新式学校,除县城六所外,各乡镇也相继开办初、高等小学堂。除少少数乡镇未设新式学校外,其余都有。办的较早和有名的有濛阳场李伯涵、李季伟于1904年在外南文昌宫开办的濛阳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七年(1907)升办为彭县第二高等小学堂;新兴场开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高等小学堂”,校址位于城隍庙,办学经费泉源于地方公产。据《新兴乡志》:“一般读新学的,多数是贫苦人家,因为不收学费,只需买点书、笔、纸、墨等。”该校是彭县见诸纪录实行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学校。

彭县乡村近代庖学中另有一所在民国三年(1914)由乡人前省军政府司法部长覃育贤和前贵州省劝业道向南皋开办的私立学校——存古学堂,校址在九尺川王宫,学堂学生多时可达三百余人。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泉源:成都方志”。

图片泉源:网络

图文编辑:阿山

图文校对:阿茶

技术支持: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