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躲避空袭,西南联大学生挖坑保命,陈寅恪:识趣而作,入土为安

  • 时间:
  • 浏览:182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团结建立的一所暂时大学。这所学会,搜集了其时良好的大学教授、民国大师,也搜集了其时海内最优秀的一批大学生

杨振宁、李政道、郭永怀、冯友兰等如今赫赫有名的大师,曾经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听说1948年评选的首届81位院士里,其中27位都是出自西南联大。

那是一个真正搞教育的年月,那是一个真正有风骨的年月,但谁人时代,也是求学最艰辛的时期。

一、空难来袭,挖坑救命

虽然是三所知名大学团结,西南联大的教育经费并没有许多。

国家不复,家何以安?

那时的中国,被炮灰席卷,有志青年为了救国,或是参军,或是求学,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时代的灾难中独善其身。

与其说,是三所大学团结建立西南联大,不如说三所大学,为了生存星星之火,抱团取暖。

西南团结大学最初的校址,是在长沙,但最终还是不得已迁徙前往昆明。那时铁路并不蓬勃,迁徙校址意味着声势赫赫的人们,靠着步行,流离失所前往昆明。

可凭据西南联大相关的回忆录,农学院一只鸡都没有给日本人留,医学院一个器材都没有给日本人留。

师生齐心协力,声势赫赫,竟然真的将学校搬到了昆明。

可昆明也不宁静,偶然也有日军的飞机空袭。

那时,学生们都炮弹的袭击都习以为常,学校的躲避空袭的警报声时常响起。有人特地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坑,上面盖上很厚的木板,如果空袭来临,人就可以躲在木板下。

西南联大搬去昆明时,还特地请了梁思成、林徽因匹俦设计宿舍。其时的设计方案改了又改,校长甚至要求用茅草做屋顶。

林徽因愤然:“茅草做屋顶,怎么可以住人?”

校长却只是长叹:“徽因,国难当头啊。”

听说,其时林徽因泪如雨下,连夜和丈夫梁思成一起,设计了以茅草为屋顶的屋子,尽可能让学生们住的舒服一点。

国难当头,没有人可以幸免遇难。

二、面临磨难,诙谐面临

如今来看西南联大的求学情况,恶劣至极,可其时的师生却都怡然自得。

或许,正是履历过战火,才明白一方的清闲是何等难过。

陈寅恪是国学大师,是著名的史学家。那时,他双眼险些失明,腿脚也未便,却坚持为学生上课。刘文典是陈寅恪的头号粉丝,也是一位大师。

他曾说:“《庄子》,我是不懂的,但也没有人懂。”

一次空袭,警报响起,学生都四散而逃,准备躲避。刘文典则拽着陈寅恪跑,一边跑还一边喊:“国学要紧!国学要紧!”

是的,在刘文典心中,陈寅恪就是国学。

此外,刘文典还特别不喜欢沈从文,更瞧不上沈从文空袭逃跑的容貌,曾经还大吼:

“我跑是为了讲《庄子》,学生们跑是为了传承文化,可是你沈从文跑什么跑啊!”

而陈寅恪,也不是一个老学究。他和妻子的恋爱,让人感伤,也让人羡慕。

一次,他看到学生为躲避空袭而挖的坑,一时兴起,作了一副对联:

“识趣而作,入土为安。”

这样的诙谐,是西南联大的日常。

大家从未居心苦大仇深,反而用诙谐化解磨难,然后专心做出自己的孝敬。

三、西南联大,为何值得尊敬

如今网上总有人不爱听西南联大的故事,总有人挑起战争,说提西南联大是刻意抹黑如今的大学,说西南联大不外是被神话而已。

可西南联大,却真的值得尊敬。

翻阅历史的照片,报国情怀、坚强坚毅、宁折不屈这样的风骨,清清楚楚写在脸上。

那时的条件艰辛,人心却淳朴;那时的师生,不求回报,不问前程,只为赶走日军,让中国站起来。

国将不复,家何以安?

西南联大是造就念书人的地方,可念书人亦有风骨。

投军热潮下,西南联大数百名学生毅然决然放下书本,投身军旅。谁人年月,能考上大学已是佼佼者,毅然决然放下书本,投身生死不定的前线,又是何等的风骨?

谁人时候的前线,是真的生死战场,是可能永远回不来的地方,可他们义无反顾。

西南联大为何不值得尊敬?

那是一个看似“象牙塔”,却出了无数真英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