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的科举制度,如何在英国生根发芽?

  • 时间:
  • 浏览:158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科举制度是我国开创的一项很是重要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的科举制度不仅仅是影响了我们的中国的历史,甚至是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都受到了它极大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在西方的流传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于西方的影响,最早的纪录的是葡萄牙人科鲁兹,在他的《科鲁兹游记》中详细叙述了自己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域的见闻。

他曾于1566年来到中国直到1569年才回国。他的游记最早在威尼斯出书,随后又在伦敦以英文出书。在书中的239页到240页明确指出了,在中国的官员老爷们(封建领主)都是通过专门的学问考察获得社会职位的,而且略微叙述了中国的举人和进士等名词。

这本书在西方回声很大,引起了更多的其时的社会精英和政治革新家对于中国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的兴趣。

西班牙著名历史学家刚则来兹,经由了多方资料的收集整理之后,出书了《伟大中国之历史及其现状》一书。此书的第一卷第十四章详细先容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是所谓的"考取博士学位的考试,及其如何开始,如何的竣事。"而且着重的记述了科举考试制度的自由竞争性原则,委任官员的仪式和方法等。对中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个伟大的国家,在当今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秀良的头等国家"。

此书一出又掀起了一股汉学热,大量的传教士和探险家争相前往中国一探究竟。那些一批批前往中国"取经"的传教士和探险家们为了进一步相识这个神秘的国家,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至此西方人(欧洲人)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在众多的传教士及其著作之中,最为着名的就是1615年在德国出书的《利玛窦日记》。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有28年之久,与其来往甚密的士医生多达130多人,因此他也熟知中国的政治教育情况。在其日记之中充满了对于科举制度的溢美之词。

曾同马戛尔尼于1793年访华的GL-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高度赞扬了这一制度的公正及平等。虽然也认可了富人子弟比穷人子弟录取时机多的可能,但他重复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

"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上所有阶级的人都是公然宁静等的,没有人被排挤在这种时机之外,部门天才的穷人子弟,还是可以通过这种制度脱颖而出的。"

1834年史学家郭施拉在《中国史略》和《开放的中国》两书中也尽力歌颂科举是一个学而优则仕,人人时机均等的出类拔萃的制度。

二、英国的文官制度的革新

随着西方学者对于科举制度研究的逐渐深入,许多研究者纷纷提出了引入科举,革新本国文官制度的建议,对于这一制度的宣传开始在新闻界掀起浪潮。其时英国的《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杂志》、《手艺人》、《双周评论》都运用了大量篇幅先容中国科举制度。

美国的《北美评论》、《纽约时报》、《每月杂志》也都把中国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可供模拟的范例来研究。思想界和新闻界的联手宣扬汇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潮水,极大地影响了西欧各国政府文官制度革新的决议思维。

最早的英国文官制度革新始于1833年,议会划定每次议会缺额时,都要举行四小我私家的选拔性考试,择优录取。随后又在1853年提出了"关于建设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陈诉"。在陈诉中详细的提出了现行文官制度的毛病,和一套解决方案。这被认为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它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1, 政府通过各级考试来选拔任命官员,各级官员必须通过严格的测试及格之后才可以接受任命。

第2, 在平时也对现任的文职官员举行考察,凭据当事人的事情结果及勤奋水平给予提升。

第3, 文官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类,对于能力和学历作出要求,纵然是低级仕宦也必须有中等以上的学历水平。

随后的英海内阁举行了进一步的革新,各级官员的考试选拔开始面向全社会,越发的公然公正。

三、 总结

自从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方面恒久处于劣势,我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称之为"西学东渐"。就连在我国实施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都被当成了文化糟粕,走到了穷途末路。

然而在我们开始扬弃自己的科举制度的同时,西方人却抓住了科举制的基础内在,开始面向全社会择优录取。他们依托于中国科举制度的精神内核建设了西方的文官制度,而且愈发的强大和兴盛。

【作者福尔摩小登授权勇哥读史独家公布。福尔摩小登:90后历史喜好者,潜心研究历史多年,对关于历史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