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教育,能不能多些想象力?

  • 时间:
  • 浏览:150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作者:东东,留学全知道原创作者,一个公立学校女娃的妈。

这是留学全知道【探校实录】系列第27篇

01

昨天收到一则新闻推送,又把我们这群爸妈整瓦解了:

多个省份官宣因为延迟开学而延长的教学时间,可通过调整周末和暑假的方式补齐,现在已经有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多个省份已经明确通知。

既然可以暑假补课,那之前一星期折腾的网课算什么,行为艺术吗??

定点打卡、打印资料、准备网络设备、照相、录视频、接龙.... 家里有娃的看到这几个词,就足够眼前一黑了。

原本我对上网课没有那么反感,究竟该学的还是得学,家里大人也复工或是居家办公了,一起竣事假期模式、客厅变网吧也挺好的。

但视察了几天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网课,实在不是我期待的学习方式。

第一是效率问题。课本不到位,网络还时不时卡顿。而且娃的注意力吧,好好授课的时候,桌子的花纹、iPad的边边都比老师有吸引力;只要网一卡,她注意力马上就回来了……

第二是学习的内容。我家这位已经开始正常上新课了,语数外科学艺术轮替轰炸。

刚知道假期延长之后,这张图就在朋侪圈里刷了屏,听说来自衡水中学的家长群:

整条信息洋洋洒洒近千字。我佩服衡水对教育筛选机制的敏感,但我不是结业班的家长,对这种敏感的要求,尚且没有那么迫切。

我思考的是,眼前这场疫情,这场意外延长的假期,是孩子有生以来亲历的第一个重大社会公共事件。多年后回望现在,我希望她记着的仅仅是恐慌、网课、和老师的部署下背诵的“知识点”吗?

我希望她自己搜索:什么是病毒?为什么动物的病毒会熏染人类?病毒如何伤害宿主?怎样的防护是最有效的?

我希望她会思考:为什么网络上有这么多谣言?如何在纷杂的信息中寻找真相?我们为什么因一小我私家的言论恼怒,因一小我私家的离去而悲悼?

我希望和她一起行动:我们能为家人、为社区、为远方受疫情所困的人们做些什么?

疫情里的痛苦和离去、小我私家的支付与牺牲、社会的响应与失误……每个话题都是极好的学习课题。但惋惜的是,有些话题我不知从何谈起;我小时候的学校并不触及这些知识,二十多年已往了,孩子的教育,依旧没有变化几多。

这给我一种什么感受呢?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有一场“末日之战”。为了反抗三体文明的入侵,人类举全球之力,打造了2000余艘太空战舰,规模是三体的两倍,自以为能大获全胜。

殊不知,地球的基础科学早被三体人锁死,生长永远突破不了瓶颈 —— 再快的弓弩,能敌得过核弹的威力么?

所以,三体人只消派出一颗“水滴”,用撞击的方式,30分钟就将人类200年的武装扑灭殆尽。

在类似的特殊时刻,孩子们坐拥富厚的科技与信息资源,却被要求多背几首古诗,多学几个数学单元;未来他们会最多的知识点,拿着结果最高的考卷,然后——被未来一个浪头拍翻在地。

02

由于事情和孩子计划的关系,我相识到许多践行创新的学校。这次我很惊喜地发现,许多学校正在做出努力和实验,教孩子从差别的角度相识、审视这场灾难,真正将教育融入生活。

好比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在线上的“防疫第一课”里,各科老师给出的这些“思考题”:

数学老师问:随着疫情的变化,“确诊”、“疑似”等数据天天都有所增减,你注意到数据的变化了吗?你将数据举行对比分析了吗?得出什么结论和对未来的启示?

艺术老师问:现实主义巨著《十日谈》,正是降生于14世纪意大利瘟疫伸张的危机时刻。处于同样的特殊时期,你能不能开动头脑,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另有语文、英语、科学、心理……每一项学科学习都市加入疫情相关的探究。看似庞大的思考和任务,都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完成的。

中学部的学习任务则更深入、更学术。

中文课的一个项目,是挑选一则当日有关疫情的新闻,使用“OPVL思考模型”,从消息的泉源、态度、价值和局限等方面,分析这则新闻的公正可信度。(如下图)

赫德老师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推动学生思考更多的为什么,资助他们有效的形成自己的判断,学会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上海七宝德怀特开设IB和A-Level课程,同样注重思辨能力的造就,他们的老师给孩子推荐了CRAAP模型,即时效性-相关性-准确性-权威性-目的性,去判断信息是否有所偏颇或错误。

缔造、行动、国际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也是IB的教育哲学。七德的学生自己行动起来,有的孩子亲手制作了宣传漫画和科普动画;有的孩子通过民众号,分享特殊时期的就医指南、预防指南和隔离指南等等,向社会民众发声。

上海德英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同样。以11年级的Lao同学为代表,学生们提倡爱心支援项目,召募善款,寻找货源和渠道,团结其他高中志同道合的孩子,给武汉、湖北各大医院送去了紧缺的物资。

北京一所创新型高中——探月学院,则向全国的中学生发去邀请,探讨“新冠病毒影响下,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完成一份行动计划书,做出测试版本的产物原型,给疫情阴霾下的人们带去切实的解决方案。

我很期待这群孩子们的结果。

除了疫情相关的学科学习,不少学校也在课程中加入了自我治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造就。

有的学校分享了时间治理建议,列出“宅家任务清单”,例如阅读、游戏、室内运动、制作美食、家务劳动、关注时事等,整理了富厚的远程学习资源、影戏、纪录片、在线博物馆等,让家庭凭据自己的兴趣灵活摆设;有的学校针对疫情期间学生颠簸的心理康健状态,开展了线上的心理调适指导。

03

这些实践,其实都衍生于PBL项目制学习的观点,是我很是浏览的一种学习方式。基于真实的社会问题,孩子们主动学习、探索、实践,获得的知识和技术才气隽永深刻。

在家里憋了一个多月的孩子,没有一个不体贴天天疫情的希望,欠好奇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竣事,不恼怒乱吃野味、不重视防疫的人。这些真实的问题,不正是最好的学习契机么?

而强迫孩子坐在电脑前苦念书本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仅忽视了他们真实的心理需求,也让学习变得枯燥、毫无念头可言。

突发的疫情,让原本在未来3-5年才气完成的变化,在3周内席卷而来,摧枯拉朽。有的企业难以抵御风险,摇摇欲坠;有的企业站上风口,负担了许多社会责任;有的企业在危机中转变思维,努力实验着自救。

巨变迫使每一小我私家思考,我们该如何自我升级,自我调适,才气在未来世界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

对孩子来说,问题的谜底就是教育。但不是外貌先进,内里授课内容、课堂形式、学习效率却依然传统的教育。教育也需要系统升级,面向未来。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教育者,另有怙恃们能稍微慢一点,也放开一些对教育的想象力。

眼前这本生动的“社会教科书”,每一页都讲了相识科学防疫、社会运作、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足以串联起学校各科目的内容。向孩子们提出真实世界的挑战,引导孩子去搜集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源,去独立客观地判断,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孩子协作,应用知识和技术,做些实实在在的项目出来。

只有这样,孩子学到的知识才是深刻、能够恒久留存的;孩子能在生活中找到使命感,自己掌握学习的偏向,一步步发展为能够自我引导,充满内驱力的成年人。

当他们成为社会公民,进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岗位时,这些幼年时积淀的思辨能力、互助能力、行动能力,能帮他们规避危机、应对危机、抓住危机带来的机缘。

※本文配图泉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