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芜湖市区近代方言演变

  • 时间:
  • 浏览:197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引言篇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竣事,芜湖人口损失达70%,剩余土著仅12万,县城人口下降到2万不到,以后姓、朱姓、王姓、张姓为主,还包罗住在城内户籍在乡下的田主。由于湖北人填皖南为定向移民,芜湖地域尚未有湖北人迁居,都会手工业、商业开端恢复,来芜做生意者绝大多数为宣州徽州商人。其时芜湖仍为传统宗族社会,一村一姓,此时芜湖方言全境仍为土著方言——江东方言。

太平天国后安徽人口损失图

引言篇

在这说明一下为何“县城不是明末就已经说江淮官话”,凭据嘉庆《芜湖县志》纪录“城语连卷其舌,盖和繁南音近也”,这里的连卷其舌即是极为奇特的舌颤音,除了宣语,汉语其他方言均无此声母,和繁昌南陵口音相近,越发说明晰太平天国之前芜湖城语和其他宣州当地话是一家。虽然《太平府志》纪录“芜湖…城语与官话近”,可是不代表什么。古代士绅阶级尤其轻视乡音,方言一般不会记为文字,作为一府之志,政治色彩一定越发浓重。太平府和南京精密相邻,其间士绅习得官话那也是一定,而不能以士绅阶级代表整个方言区。这点知识,相信看过鲁迅《阿Q正传》内里赵老爷用官话呵叱阿Q的情节自然清楚。然而,幸存于战火并未让芜湖当地话逃过一劫,芜湖受灾黎影响方言受到了更大打击(见灾难篇)。

民国芜湖县志纪录城内大姓

开埠篇

1876年《烟台条约》芜湖被设立为通商口岸,英王法国等国商人带来了租界,教堂,海关,洋行。翌年,芜湖租界设立,清政府在芜湖设置海关统计流感人口。镇江七浩口米市在同年迁来芜湖,潮汕帮,广东帮,宁波帮,烟台帮四大米帮入驻芜湖,带来了各自的方言。自开埠之后,芜湖逐渐成为商旅繁盛之地。1877年至1927年这五十年芜湖工商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社会也被快速瓦解。城区快速扩大,会馆,商铺纷纷制作。李鸿章一人就购置了几百套房产。1882年来芜湖做生意者,手工业者便到达了1万人之多,这些人多来自徽州,宣州地域。之后据芜湖海关每年流感人口统计,1891年达5万,1901年达10万,1921年为126945人,1931年达140554人,1934年为近代芜湖市区人口巅峰为170251人,民国后,不少镇江,扬州人相继来芜湖定居,这是江北话首次在芜湖大量泛起。

芜湖近现代城区生长图

开埠篇

外来人口大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漫衍在芜湖的长街,二街,大马路(今步行街),吉和街。外国人主要居住于沿江码头,公司,银行都是其时外国资本带来的新鲜事物。外地客商除四大米帮泉源地之闽粤,宁波,山东外,另有武汉、上海、扬州、镇江这些沿江都会。这五十年,芜湖可谓南腔北调,不仅全国各地的方言都有,就连在大街上说英语法语也屡见不鲜。在现在的芜湖长街,中山路步行街,外地做生意的依旧许多。这些外来客商显然并没有影响到县城土著方言结构。县城的东门,西门口,(南门湾和长街融为一体外地人多,北门为荒地),青弋江南岸的南关,箱子拐,兴隆巷一带仍然是土著聚集。真正改变芜湖方言格式的决议性因素,让芜湖城里话和三县、郊区方言迅速分散原因,请看下面的灾难篇,建设篇。

灾难篇

由于安徽省内江北地狭人稠,江南地域尚有湖滩没有开发。1903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清政府,将万顷湖改办屯田,重修宋代万春圩。1920年、1931年安徽洪流,1934年又遇千年大旱,特别是1927年之后十年,安徽险些年年灾害,死亡十有三四。灾害欺压着穷苦农民背井离乡,在招垦局的领导下来到芜湖的湖滩拓荒。到解放前,芜湖县(旧县)的易太圩,荆山圩,天民圩,万春圩。繁昌县的保大圩,小洲圩均由江北移民开发,好比保大圩,原为三山姚家和谢家配合开垦,穿圩后皆为江北移民。另有一小部门在芜湖县的五丈圩,围塘圩和土著混居。这些移民主要来自含山、和县、无为、巢湖、庐江、合肥。除五丈圩,围塘圩移民受土著影响多数放弃原籍方言外,其他各圩仍使用江北话,口音和原籍地并无二致。

江北垦荒移民漫衍图

灾难篇

由于土客矛盾和田主聚敛,不少移民处境难题,于是只好来到芜湖街上做苦工。东郊路的营盘山,镜湖公园,黄山西路一直到江边的弋矶山,在以前都是遍布坟冢的小山丘。移民苦于生计,无奈地将坟冢挖平,在山丘上搭草棚艰难过活。县城内的泮池,鸡毛山也被占据。如今的铁山宾馆后山,青山街的殷家山,劳动路的巨细官山仍然有一些棚户区未革新。这些移民从基础上打击了芜湖老城区土著方言。河北(青弋江故名长河)尽为江北灾黎搭的棚子,河南尚没有几多移民。马塘区直到八十年月大规模工业化之前,仍主要以说当地话为主。

抗战时期来芜灾黎

灾难篇

抗日战争发作后,1937年12月10日,芜湖先于南京陷落,城内田主连夜回到乡下遁迹,外来客商慌忙逃跑。在日军暴行下,广东客商2000余人搭载的客船被日军炮火击中,全船无一人幸免。据美国传教士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当年12月,芜湖城区就死亡2500人。抗日战争期间,芜湖市区人口又下降到12万。由于抗日战乱,苏北、南京等地移民又来到芜湖街上做生意,其中盐城、扬州里下湖地域来芜湖的渔民达万人,以至于到现在另有许多暮年人带有浓重原籍地口音,好比渔民仍然有股扬州调子。1949年又有大量江北移民来芜湖找亲戚,拖家带口来到市区。1949年芜湖市区只有17万,1965年暴增至45万,其中绝大多数增长都靠江北移民,这些江北移民口音又逐渐笼罩了民国时期的扬州口音,同时又一定的脱离了原籍巢湖地域口音,这就是今日一部门芜湖市区人有部门巢湖口音的原因。

灾难篇

再来看民国芜湖郊区的方言情况。除了易太,荆山,天民,万春,保大,小洲六圩仍操江北口音,芜湖其他农村则均说土著话。五丈湖和围塘情况是,五丈湖在1937年穿圩后,含山运漕杜姓,合肥凌姓各来了几户。在这之后,五丈湖周边的洪姓,陈姓,周姓,居姓,孙姓逐渐来配合租田拓荒,如今五丈圩只有少数老人还说江北话了。弋江区围塘乡,1931年洪流后衡宇尽毁,之后当地和江北移民混居。如樊姓来自合肥、孙姓来自和县、贾姓来自含山。而当地程姓,胡姓,方姓,黄姓等相继迁来,一个村只有几十户。芜湖宗族势力在这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土著和移民混居后并没有改变口音,反而借着当地势力逐渐同化了江北移民。然而直到现在,围塘另有一些小姓(陈,樊,贾,孙)是江北口音。

芜湖市区方言民系图

种种芜湖口音对比表

建设篇

开国初期,安徽省为了加速生长工业,从全国各地来了许多工人建设芜湖,这些工人来自蚌埠、安庆、合肥等地,他们促进了芜湖市区方言的融合生长。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上海市大量青年来到芜湖,努力支援芜湖建设,他们努力融入芜湖市区,很快地他们便学会了芜湖话,而他们的芜湖话带有一些上海口音。好比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这些懒音由于利便交流,便盛行开了。这样一来,芜湖话又在腔调上泛起了改变,今天的芜湖话听感市侩,油滑。

如今的上海后裔俨然一股浓重的芜湖话,和上海人在语言上已无多大联系。他们对俚语的孝敬更大,1964年到1986年这二十几年是芜湖市井俚语发生的发作期,这恰好是三线建设的时期。今日的芜湖话听感像镇江就泉源于此。芜湖市区的江北移民子女对老家的情感也越来越淡,生活、饮食习惯也在江南化。

芜湖江南部门民系组成表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月重修《芜湖市志》时,市区能掌握土话的仅存于马塘区沿青弋江部门老街。镜湖区土著后姓,朱姓老人尚能说目前,明朝,昨朝等少量土著方言词汇。八十年月后由于河南工业建设,老河南土著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今他们被疏散到澛港等郊区,镜湖区则险些找不到一点土著方言的痕迹。镜湖区龙桥村、赭山村、弋矶山刁垾底另有七十岁以上老人说话带土话特征,好比赭山的赭读zho,写字的写读xio。如今的芜湖话和芜湖当地话已然完全是截然差别的方言,以后的芜湖方言格式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都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