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十一:这些作文凭什么获得满分

  • 时间:
  • 浏览:253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前面两讲划分从作文的选题、选材、文体结构、语言磨炼四个角度探究了高考中那些优秀作文的乐成之道。今天这一讲,将探讨作文的立意和构想。影响文章优劣的原因许多,立意与构想相对而言,更居重要位置。

五、立意宜高远,文随壮志飞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没有深刻的人生省察,自然无法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高考作文评分尺度要求一类作文必须具备"看法深刻"的生长品级特征,换而言之,也就讲明高考满分作文在审题立意上一定具备一般文章无法到达的认知深度,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透过个体意义发现普遍价值。

这种立意的深刻性,体现在详细的作文中,并非要求考生一味从弘大叙事角度心情达意,而是强调作文叙事与议论中的"深入一步",也就是说,立意的深刻性最好是借助寻常生活的描绘或评说来出现,是建设在对生活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的深度挖掘,是"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而不是故作高深的空匮说教,不是艰涩难明的观点术语。好比,这个漫长的寒假中,四处都是"停学不停课"的喧嚣,各种网课铺天盖地。如果我们需要针对这个现象写一篇作文,你会如何立意?倘若你只从抓紧时间学习的角度思考,从高考迫在眉睫的现实出发举行分析,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虽然切合要求,却无法在"深刻性"上展示思考的奇特。如果我们把思维延伸到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延伸到各种网课的学习内容中的家国情怀的造就等高度,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一定在立意上头角峥嵘。

高考满分作文的立意深刻性,具有哪些显著特征呢?

第一,无论何种文体何种内容的满分作文,其价值指向一定顺应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准则,能够体现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批判。

第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质料,都一定要通过细致的形貌或分析,剖析出质料背后隐含的共有价值。决不停留在简朴的现象形貌或就事论事的浅层评论之上。

第三,以体现今世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主导,在详细的叙事或议论中,体现今世青年的继承精神,展示他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历史、文化、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而不是偏狭执拗、自我中心、肤浅苍白。

第四,同一命题下,可供选择的写作素材虽然应有尽有,但应只管跳出老套陈旧的立意,从相对新颖的视角提炼看法组织质料,这样,文章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下面这篇四川省满分作文,就很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精选素材并对素材举行深度挖掘,其文章立意,大要具备了上述四点特征:

熟悉

我们赞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浏览郎郎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键盘;我们叹息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众多的宇宙。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自扰。只有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直至到达无人能及的熟悉境界,万物的法度才气在熟悉中日渐清晰与简朴。

中国自古就有"念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训诫。当百遍的"品味"之后,才会熟悉文中意旨;当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会让"其义自见"。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熟悉会让人明确许多原理,熟悉会让人相识万物的法度。

如果没有司马迁对千年中华文化的熟悉,怎能有《史记》的不朽;如果没有李时珍对百草千方熟知熟识,怎会有《本草纲目》的伟大;如果没有纪晓岚满腹的经史子集,怎会有《四库全书》的众多。熟悉造就了中原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兴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才造就了千古流传的功劳。冷清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苦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心灵。当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到达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绝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呼赠予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庞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中原文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

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骛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

乐成其实很简朴,就是到达无人能及的熟悉。熟悉,一把通向乐成的钥匙,一块登上乐成的门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心无异"的思考,才成就了佛祖的大彻大悟。僧璨大师对佛法数年如一日的钻研,才有了"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的劝世良言。

熟悉,万法一如。

"熟悉"这样的作文题,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日常生活中难以数清的众多生活故事,好比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歌、熟悉的书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素材泛起在作文中,只要能够掌握住立意的深刻性,也都可以写出切合一类卷要求的优秀作文。

本文作者没有从生活中这些"熟悉"的内容切入,而是另辟蹊径,巧妙地把乐成和熟悉联合起来,提出了"乐成就是到达无人能及的熟悉"的看法。这样的立意,显然就具备了新颖而深刻的特色,它所展示的,是作者对未来人生中如何获取乐成的深刻思考,是作者对青年人应该走的人生门路的归纳。这样的立意,与家长里短的内容相比,显然高远了许多。作者的胸襟理想,也借助文字很好表达出来。

固然,仅有看法的深度,并不意味着文章的乐成。作者在确立起高远的文章立意后,又经心选择了几则相对新颖别致的写作素材充当论据,这几则论据,不仅支撑起了作者为文章确立的中心论点,而且充实反映出作者阅读涉猎甚广的视野,更反映了作者对这几个题材驾轻就熟的飞扬文采。有了这几条,文章获得满分,自是水到渠成。

六、视野当开阔,笔底有乾坤

看法的深刻,除了体现为立意的高远,还体现为写作视野的开阔。唯有开阔的视野、丰盛的文化积淀,才气支撑起高远的立意,才气使文章深刻而不艰涩、博大而不空匮。

影响考生写作视野的因素自然许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阅读与思考。高考满分作文的乐成,大多也正得益于这两点。

从阅读角度而言,所有的故事新编类满分作文,自然离不开对经典原著的重复品味、融会领悟。而相当部门的新编故事,也多建设在广泛阅读杂取众长的基础之上。至于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中引经据典的大量论据,更是博览群书的最好佐证。无法想象,一个从无课外阅读履历的考生,能在科场上灵感突至,一挥而就,写出具有丰盛文化秘闻的一等文章。

从思考角度看,无论考生接纳何种方式作文,哪怕他只描绘家长里短的内容,要让这样的作品征服阅卷老师,自然离不开独到的看法和新颖的表述,而这独到和新颖,固然也无法脱离辽阔的生活视角,只有平常时刻留心千变万化的生活,时刻捕捉生活与学习中种种有价值的事件的考生,才气在科场上抒写出或是纵横捭阖或是言浅意深的佳作。

下面这篇上海市满分作文,就很好地调动起作者多方面的知识储蓄,体现出了作者异常开阔的阅读视野。文笔大气,意象浑朴:

和谐的统一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难免心潮汹涌,大叫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自己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结构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自己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他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

走下黄山,我不禁陷于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基础不考究相融,不考究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扎脚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融会,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涛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范。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另有许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心田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和谐因素的融合,才气更为丰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难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是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恒久地融为一体,犬牙交错。我释然。

这篇文章,以黄山风景为引子,在感性的描绘中提取出理性的思辨话题。文章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不光体现出论证结构的层进特征,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作者用作佐证的种种素材,从八股文的体例特征,到郑板桥的名言引用,从何立伟的《日月盐水豆》到荣格、萨松、李清照的名言警句,每一处都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无一处不体现着阅读和思考视野的辽阔性。这样的文章,笔下群英荟萃,古今中外兼容,读来便如品尝一道文化盛宴,又焉能不获满分。

由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归结出如下"秘笈":高考作文要体现出思想的深刻性,就必须能够逾越现象捕捉本质,必须学会多向思维,让内容充满贯串古今的大气。要实现此目的,首先需要增强文化积累,既要学会从教科书中提炼素材,更要学会课外的有价值阅读,还要学会经常性地思考种种历史和现实问题,如此,才气全面提升文化方面的素养。其次在详细写作时视角要开阔,要养成将话题置放在广泛的历史、哲学的高度辨证分析,要善于营造雄阔豪壮的文风。做到了这些,也就掌握了走向满分作文的金钥匙。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公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刘祥 ,“三度语文”首倡者,正高级西席,特级西席,江苏省教学名师。出书小我私家教育专著12部,揭晓教育类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语文”教学主张在海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均有专文推介。应邀在17个省开设示范课和主题讲座共二百余场。教学专著各大实体书店和各大网络书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