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疫情下的小留学生怙恃:这个测试孩子拿不到4分不建议出国

  • 时间:
  • 浏览:246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朋侪圈上对于全球抗疫有个热门句子:中国盯上半场,世界盯下半场,留学生家庭打全场。疫情之下回国还是留下,百万留学生群体正蒙受着各方面的压力。

网上的种种言论亦或让那些少小离家的低龄留学生们提前体会到了人情冷暖。本文只做事实分析,不做价值判断。

小留学生家长焦虑的源头

国际学校从业者的微信群里一位同行说:“我学校有三家拿了美高的offer,刚又决议放弃了,发邮件给我希望打消离校申请。”

效果一发不行收拾:

“我学校最近也有这样的”

“我这儿也有”

…...

众所周知,国际学校在读生的“出口”,一直是外洋高中和外洋大学并驾齐驱,个体年度初高中出国群体会凌驾本科留学的。但从今年的形势看,放弃外洋中学秋季入学offer的家庭会有不少。

3月中旬开始,先是熟悉的小留学生家长咨询中止留学转到国际学校学习的流程,接着陆续有种种渠道推荐来的家长加微信或电话咨询,也是同样的诉求。

进而有留学机构卖力人和外洋高中校代过来讨论,把他们旗下小留学生团体转到北京国际学校过渡的可行性。

同样的询问太多,有时候不得不把微信文字回复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了。内容可以复制是因为我给小留学生家长的建议一直没有改变:

“如果已经走了两年以上的,就尽可能坚持当初的选择。待疫情排除后,继续外洋学业。”

在外洋时间久的小留学生,回流海内院校,既要花时间适应中文课程和IB项目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融入新的同学圈子。差别的学习内容和校园文化,很容易让回流的小留学生陷入两种教育系统的漏洞里。

教育门路的选择并没有对错,每个家庭都需要不停努力使恰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而已。而是否改变现有的教育计划,对于初高中家庭来说,尊重孩子的小我私家意愿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实际上,思量让孩子转回海内就读基本上都是怙恃片面的想法。只有一位妈妈转述了她儿子刚下飞机时候说的那句话——“打死我也不回英国了”。

有履历的老师不难判断这是由于学校关闭,孩子感应茫然无助,再加上远程航行之后所说的气话,并纷歧定完全代表年轻人的真实想法。

小留学生家长为什么动了回流念头?

前几年我就接待过一对要求回流的父女,看申请资料时,发现她是一个全A生。好奇她要转回海内的理由,她的父亲说:女儿在威斯康辛的私校一连两年都是尖子学生,学业上没有挑战。只是一次到场学校舞会,意外地把脚踝摔骨折了,十几岁的孩子只能一小我私家躺在医院里。

孩子在外洋遇到紧迫状况,怙恃不能像在海内一样马上赶到孩子身边。赴美前得摆设事情、办签证、订航班等等,都需要时间。

所以这位父亲说:还是一家人待在一起更踏实,等上大学再出去算了。

当下小留学生家长焦虑的源头也是一样的,身为怙恃无法在危机时刻给与子女呵护而带来的无力感。

“不是孩子受不了,是我们两口子心脏扛不住了”。

低龄留学热潮是否将泛起拐点

当我们梳理低龄留学热的原因,不难发现:出国读中学比从海内申请大学更占优势,这是许多家长固有的念头。

读外洋高中对升入当地大学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学生更熟悉当地的文化和情况上,获取升学信息的渠道也较海内更富厚。但所谓升学优势,并非绝对。

我之前曾在高新技术企业做过人力卖力人,有一个HR都知道的名词:制度性举荐——求职者就读的大学会对企业形成清晰的制度性举荐。

好比,两份简历中一个普通大学结业生,一个是名校生,招聘专员绝大多数会倾向雇佣名校生。制度性举荐在申请制的外洋升学领域一样适用。

申请人就读顶级中学,会对世界名校形成有效举荐。实践中看,外洋高中对升入大学的举荐优势是带有极强地域性的,并非绝对。

虽然录取模式纷歧样,但对比高考。好比,天津一所大学的招办老师,并纷歧定相识广州的哪所中学是最顶级的,但肯定知道天津哪其中学最优秀。

海内像人大附中、衡水中学、毛坦厂这样知名度能笼罩全国的名校并不多。外洋像伊顿这样尽人皆知的学校就更屈指可数。

所以说,外洋中学一定在升学上占有优势是不建立的。读当地名牌高中校申请当地大学,比从大陆申请有优势是肯定的。这种优势即前面提到的制度性举荐,大学招生官也是当地人,知道这所高中的台甫,每年都录取这所学校的校友。

目的是西岸的大学就可以思量在加州有名的美高就读;目的新英格兰地域的大学可以选择东北部的知名美高......能够就读名牌中学,就证明你在同龄人中已经是乐成者了,这和大学录取的逻辑是高度匹配的。

千万不要认为去外洋读高中一定在申请中占尽优势。只能说,顶级外洋高中在其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内具有举荐优势,优质学校比普通学校有举荐优势,老牌学校比新的学校有举荐优势。

受百年一遇的疫情影响,低龄留学在一两年规模锐减是毫无悬念的。固然,说拐点还为时过早。

对于正在筹备低龄留学的家庭来说,热门的留学目的地国家中,哪个疫情竣事的早处置惩罚的好,哪个将会成为赢家。

我们是否还要低龄留学

是否一定要出国留学

相对海内的国际化教育民办学校,外洋院校的教育资源更为富厚。

低龄留学确实适合许多的学生,我在之前少年商学院分享过的《留学的弯路和缄默沉静的大多数》中也提到过这样的看法。

留学的价值究竟在那里?需要每个家庭思考。

一个留学生发到网上的话,让人深以为然:

留学能成就两样工具:

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

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愿意天天坐公车去追求简朴梦想的平淡心态。

家庭选择适合自己子女的门路,自己就是一种教育公正。固然,低龄留学相对于大学留学风险更大,需要准备充实再上路是须要的。

不少家长把低龄留学的准备简朴化为SSAT或者托福结果的提高。而忽略了品格造就和生存能力训练。我一直推荐留学生家长看一个TED演讲视频《Grit》,许多升学指导界的朋侪和我一样,都认为Grit是留学生必备的品格。


(TED演讲《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品质—Grit》)

演讲者Angela Duckworth的小我私家网站上,提供了Grit测试,小我私家建议留学生拿到4分以上才适合思量低龄留学。而这种坚贞的品格,家长是可以通过一些天天都要刻意训练的“难题任务”举行恒久造就的。

许多家庭认为国际教育就是西方教育,这是一个重大误解。

中国的国际学校做的并不是西方教育,每一个走出去的结业生都要有自己的中国灵魂与中国基本。国际化教育也不即是留学教育,不得不说:孩子到学校里是来学习和发展的,不是来刷分儿的。

不少中国家长把孩子上国际学校的目的,仅仅锁定为“洋高考”。

不少学校经心设置了国际化的课程,但却受到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他们质疑学校并没有专门针对SAT和托福的应试课程。担忧在已白热化的留学大潮中亏损,让孩子缺课去外面的培训机构上课的现象相当普遍。

办学者为了迎合家长的错误看法,根据培训班的方式搞国际学校和出国班,无异于饮鸩止渴。SAT高分的大陆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就被劝退的案例也不是一两个了。

有个学校9位结业生进了同一家名校,8个被中途劝退的事件也告诉我们出得去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学得成才是目的。

当下85后、90后家长热衷的国际教育学校可以明白为个性化教育学校,小班教学、多国别西席是共性。尊重个体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是这类学校的焦点理念。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采访过我学校两位六年级学生,都是从名校转到国际学校的案例。记者问及两位学生喜欢新学校还是原来的学校?学生回覆,固然喜欢新学校。记者很好奇,你原来的学校论条件可比新学校强多了?学生说:新学校尊重人,被尊重的感受太棒了。

作为一名国际学校在读生的家长,我给子女选择国际教育的唯一理由,也只有一条:哪怕子女未来学业平平也可以在校园里被尊重。

被尊重才可以拥有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自信,进而发展为一个心田强大的年轻人。至于中国老师还是外国老师,中文学数学还是用英文学数学,并不是我所在意的。

疫情中火了一个词“独立思考”。媒体都呼吁国人能独立思考问题,制止人云亦云。这也是选择小众教育门路的家长必须具备的能力。

还是那句话:“孩子是自己的,适合自己家庭的就是最好。用不着证明给别人看什么。读什么学校,选哪条教育门路都是自己的事儿。别说没事儿,就算有事儿,也不关别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