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体贴越伤害,“保驾护航”型家长的焦虑究竟如何安置?

  • 时间:
  • 浏览:117
  • 来源:世界杯买球盘口网址app

文丨赵昱鲲 编丨Travis

最近有一位读者问我“孩子专注力太好了,经常自己看书看良久,我想跟他一起做个手工,都找不出时间,这样会不会没有时间看法了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以为:现在家长真的很容易焦虑,而焦虑的点又各不相同。

孩子不专注是问题,太专注似乎也成了问题,横竖总是会因为种种各样的问题而烦恼。可是这些看似是“问题”的问题,真的是因为孩子那里差池吗?

虽然做怙恃的总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来,但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是你无法决议的。无论你怎样焦虑,都不行能消除生命发展的不确定性 ...

你眼中的老虎

也许只是野猫

许多怙恃都处于过分焦虑的状态。

孩子只不外是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就头皮发麻:“完了,看来他没有数学天分,以后小升初、中考、高考可怎么办呢?数学是高考必考的科目,看来他上不了好大学了。上不了好大学,一辈子不就完了吗?”

然后半夜披衣起床。上网搜索提高孩子数学结果的方法,第二天一早又随处探询那里有好的数学培训班,晚上就带着孩子去交钱报名了。

另有些怙恃,似乎如果没有事情可以焦虑就活不下去似的。

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

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乱打人;

孩子不打人了,又开始焦虑孩子学不会拼写;

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讲话······

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水平要与事情的危险水平相匹配”。

老虎会吃了你,很是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产业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固然也是一种产业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鱼来就弥补了。

面临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对老虎发生的焦虑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

在孩子发展的历程中,总是会泛起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属于老虎级别,好比,那些严重影响孩子康健,以致威胁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

有的属于狐狸级别,虽然不致命,但可能显著影响孩子的未来,好比道德品质、社交障碍、学习障碍等。

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从久远看并不会对孩子发生倒霉影响,好比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摆设的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

遇到老虎级此外问题,你就应该整夜睡不着觉、心急如焚,想尽一切措施全力解决;

遇到狐狸级此外问题,你就应该高度重视、仔细研究,一步一步认真解决;

而那些野猫级此外问题,你固然也要应对,但完全没须要今夜不眠、大动干戈。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结果的问题,焦虑得似乎生死攸关、前途运气在此一举。这些过分焦虑,就是自找的。

焦虑太多,会变蠢的

过分焦虑让你使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一个次要问题,从久远看得不偿失。我下面举三个例子,都是人在过分焦虑的状态下犯的简朴错误。

1.低估选择的时机成本

我儿子今年6岁,家长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领导班。

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扫兴的谁人,这个也不报,谁人也不学。于是,就有家长来劝我:“孩子横竖有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多学点工具,艺多不压身,又不损失什么,对差池?”

还真差池。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时机,支付了时机成本。

时机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个经济学观点,是指为了获得某种工具而要放弃的其他工具的最大价值。

一般来说,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时机成本这个观点,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思量时机成本。

好比:

有人向你求爱、你会想一想其他潜在的追求者,把他们细细比力一番;

你去找事情,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还要再等等,看看另有没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

更不用说如果你投资,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屋子,你都知道,这笔钱买了这个股票或者这套屋子,就不能买谁人股票或者那套屋子,所以必须审慎选择。

可是一到育儿这件事上,怙恃就没那么理性了。

英语、识字、数学,哪个不重要?另有手工(磨炼动手能力)、钢琴(接受音乐熏陶,还顺便提升数学能力)、少儿编程(那可是未来最重要的技术)……·不都应该学吗?

可你想过没有,对孩子发展有益的工具许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怙恃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好比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造就,好比自主性、社交能力、缔造力等。

可是从久远看,决议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自主性、社交能力、缔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造就也需要时间和时机。

孩子原来可以用上领导班的时间自由玩耍,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行替代的教育功效——除了可以造就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磨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做决议。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家长摆设种种运动,在运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怎么可能生长出自己做决议的能力呢?

如果孩子用这些时间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小同伴一起瞎玩,那就更好了,既可以磨炼社交能力,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哪怕就是发呆,也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静修缔造力,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就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缔造力的泉源。

对孩子未来的过分焦虑,使家长对种种时机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为什么家长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思量时机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种种“能力提升时机”丧失了反抗力,忽略了时机成本呢?

基础原因就在于:对孩子未来的过分焦虑,使他们对种种时机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2.容易以偏概全,乱下结论

我儿子上幼儿园时,一位同班小朋侪的家长对我说:“我也想根据你讲的方法育儿,可是不行啊。我家孩子太差了,没有一点儿竞争力,不给他补课怎么行呢?”

这个小朋侪我也认识——很是生动可爱,我很奇怪她的家长为何会说她太差:“她怎么太差了?我以为不比别人差啊。”

这位家长掏脱手机,一边说一边划拉着手机屏幕给我看:“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们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人家孩子都市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另有这个视频,你听听,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

“你说的似乎不是同一个孩子吧?你让自己的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固然以为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不这么比还怎么比?!岂非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不会写字的比写字、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那不成了阿Q了吗?”

“固然不能那么比,你得和大部门人比啊。”

这位家长就是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也就是以偏概全。

她在找老公时,不会拿自己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爱因斯坦比智商、和C罗比身材,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但有了微信之后就差别了。在班级群里发孩子画的,肯定是那些画画特别好的孩子的家长。

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有4个家长发了,那也才占班级人数的10%,可是你一天看到4个孩子画的很漂亮的画,还能沉得住气吗?要知道,这不是艺术学校那些遥远的天才们画的画,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啊。

这时候,你早忘了那只是班上画得最好的10%的尖子,而错把它当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

更糟糕的是,怙恃还特别容易把差别孩子的优点荟萃到一起,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一样,虚构出来的人物。

你在买车时不会要求既要有德国车的宁静,又要有日本车的省油,还要有美国车的宽敞,最后还得是国产车的价钱。

但到一说到孩子,却义正辞严地今天拿他的结果和学习尖子比,明天拿他的身体和运动尖子比,后天拿他的情绪和“乖”孩子们比。

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小我私家打赢全世界。这公正吗?孩子受得了吗?

这也是取样偏差的错误,把虚构出来的人物当成了真正的样本。

这些错误,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

因为你太焦虑了,过于担忧那些“素质”、指标对孩子的影响。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分焦虑时,会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肯往上比过了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

但这些指标并不会决议孩子的生死,大部门指标甚至都不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重大影响,这样不客观、禁绝确的比力,只会让你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基础没那么重要的事情,给孩子带来无法蒙受的压力,对孩子的发展毫无裨益。

3.焦虑接着焦虑,没完没了

在我儿子的小学家长会上,校方请家长谈谈最体贴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说:“我们孩子刚入学,特别担忧幼小衔接问题。孩子以前散漫惯了,能不能适应小学的节奏?我看到孩子天天那么早就要起床,中午还没有午睡,很担忧他的小身板扛不住啊。”

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哎呀,这些问题你不用担忧,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作息习惯调整一下就好了。你倒是要注意孩子跟其他小朋侪的相处,我以为这才是小学阶段最大的挑战。大家在一起六年,要是班级气氛不友好,有倾轧、欺凌的现象,那可怎么办?”

三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你们这些都是小问题啦,一二年级有什么好担忧的?好好玩就行了。到了三四年级,学业开始加重,你才知道家长欠好当啊。孩子的结果在班里不理想,我们都得检验自己哪儿做得差池,怎么才气更好地资助孩子学习。”

五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说:“你们这些都是浮云,小升初才是关键啊。孩子上不了好初中,那好高中也没有希望,更不用说好大学了,以后一辈子就都毁了。为了孩子上初中这事,我们都好几个晚上睡不着了。”

我听了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从孩子生下来那天起,我就习惯于周围家长这样的谈话模式了。

两岁宝宝的家长会指导1岁宝宝的家长说:“别担忧他走路的问题,我以前也担忧,我们家孩子到15个月才会走路,但现在跑得跟其他孩子一样快!

你要注意的是语言,不要以为他听不懂,要多和他说话,否则到了两岁他的语言能力就滞后了。”

4岁宝宝的家长则会对3岁宝宝的家长说:“含羞?不敢和其他孩子玩?这都不算问题!到了4岁,孩子自然就敢了。

我就是孩子3岁的时候太担忧了,催得太紧了,逼着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你看他现在,被别人欺负了都不知道生气,还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哎呀愁死我了!”

最有意思的是,这有时是同一个家长:

她在孩子1岁时担忧走路走欠好;

2岁时担忧说话说得晚;

3岁时担忧含羞、没朋侪;

4岁时担忧懦弱、被欺负;

小学一二年级担忧不适应;

三四年级担忧学习跟不上;

五六年级担忧上不了好初中... ...

前面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她不是反思自己为何如此焦虑:“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那么恐怖,为什么我当初那么担忧呢?”而是连忙扑向下一个问题继续焦虑。

这是过分焦虑者的一个典型特点,即焦虑不随着问题的消失而消失。有老虎的时候焦虑老虎,没有老虎的时候把野猫想象成老虎继续焦虑。

如果你在事情中一再判断堕落,却从来不査找原因,继续原来的判断模式,老板恐怕早就找你谈话了,但在育儿历程中你却天经地义地一贯判断失误。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就是过分的焦虑,让你迅速忘记了这些错误,而是把注意力又迅速转向地平线上浮现的下一个危险。

其实,许多问题,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怙恃的过分焦虑把它放大了。

当我们能够放下焦虑,心态平和,也许,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最有益的资助。怙恃的发展,是孩子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提倡,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联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阔,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泉源:本文节选自《自主修养:焦虑时代的怙恃之道》